- 註冊時間
- 2006-3-31
- 最後登錄
- 2025-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1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4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美國農業部配合美國糧商割韭菜
中美大豆戰慘烈的教訓:中國人的飯碗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上(美中報道)
2023-03-25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如果你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一個國家;如果你掌握了糧食,就掌握了全世界。”
中美大豆戰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每年生産的大豆除了自用外,還剩一部分能出口。但從1995年開始,中國成了大豆進口國。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轉折?
這期間有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國政府從90年代開始,每年都拿出190多億美元補貼大豆,加之美國先進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使得美國農場種植的大豆成本遠低于我國的大豆生産。
1999年之前,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最大的争議之一,中國多次申請加入WTO均被美國拒絕,美國的條件就是,中國必須對美國開放糧食市場。
經過反複的權衡和談判,1999年4月10日,中美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取消了大豆的配額限制,實行3%的單一關稅政策。
關稅的降低開啓了美國農業經濟作物以及相應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經濟市場的序幕。
在國際社會中,“四大糧商”占據了全世界谷物8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四家企業就是: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因爲這四家公司的首字母分别是A、B、C、D,因此也被稱作“ABCD”。
在國際資本的角逐場上,赤手空拳的中國農民根本不是美國大力補貼下的大農場主們的對手。
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簽訂後,四大糧商迅速進入中國市場,鋪天蓋地湧入的美國大豆瞬間摧毀了中國的大豆種植業。
美國大豆都是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于國産大豆,美國财政部還以各種名義對大豆種植進行補貼,這直接導緻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的美國大豆具備碾壓性的價格優勢,比中國大豆的價格低一半。
面對價格暴跌,農民不願再種植大豆,一時之間,中國的本土大豆種植産量迅速降低。
2001年,中國成爲了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短短幾年時間,中國從大豆淨出口國,變成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
利用價格優勢擊垮中國的本土大豆種植戶後,美國糧商開始減少對中國的大豆出口來哄擡大豆的價格。
2001年下半年至2003年,由美國芝加哥期交所市場帶動,我國大連期交所的大豆合約開始不斷升高,從1700元摸高到3499元,大豆價格直接翻一番。
2003年8月,還有不到一個月大豆上市,美國農業部突然發表聲明說因爲天氣不好,将大豆預期庫存調低到20多年來的最低點。
消息一出,全球大豆價格開始飙升,迅速暴漲到了4400元/噸。
面對翻倍的價格,許多中國大豆企業拒絕接受,開始減少進口量,用庫存的大豆應付日常生産。2003年中國對美國的大豆進口量驟減近一半,而且是建立在大豆價格從8月才開始暴漲的前提下。
2004年3月,美國農業部宣布不會對大豆進行增産,此消息公布後全球大豆價格應聲繼續暴漲,迅速上漲到了5500元/噸,而且根本沒有停下來的趨勢。
而此時,中國即使自己種植大豆,最早也是當年9月才能上市。但此時的中國大豆企業在撐了半年之久後,已經沒有大豆庫存了。
在恐慌之下,2004年初,中國向美國派出農産品采購團,以4300元/噸的曆史高價“搶購”了800多萬噸大豆。
然而,就在中國企業完成搶購之後的一個月,美國農業部又調高了大豆庫存,國際金融炒家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反手做空,開始瘋狂抛售大豆。
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大豆的價格就從5500元/噸爆跌至2200元/噸,直接回到這輪瘋炒大豆價格的起點。
面對暴跌後的大豆價格,剛簽完巨額大豆長期采購合同的中國豆企全部傻眼了。按合同約定的高價采購會虧的一塌糊塗,如果不按合同采購就要支付天價的違約金。權衡利弊之下,大量中國豆企選擇了違約。
很快,美國的糧商就聯手起訴中國豆企違約,要求中國豆企支付400多億人民币的賠款,如果不支付那就要在全球範圍内對中國進行大豆禁運并在WTO起訴中國。
經此一役,中國豆企元氣大傷。
2003年,中國共有1000多家大豆加工企業,到2004年底,就隻剩90多家了,其中64家爲外資控股。中國豆企僅剩30多家且大多數爲國企。
短短一年時間,中國豆企就倒閉了97%。
慘烈的不僅是中國豆企,還有中國豆農。
2004年3月大豆價格飙升至5500元/噸以上,看到這個價格後,中國豆農都紅眼了,紛紛在4月份大豆的種植季節開始種植大豆。結果沒過多久,大豆價格迅速暴跌,到6月的時候,大豆價格已經跌到2200元/噸了,但此時中國豆農已經把大豆都種下去了,離收獲時間隻剩2個月。
因爲農季已過,已經種不了其他東西了。等到了8月底,中國大豆大豐收,産量飙升,但此時的大豆價格已經被牢牢焊死在了2200元/噸上,多一塊錢都賣不出去。
一年的收成全泡湯了,損失慘重,農民再也不敢輕易種植大豆。
2006年主産區黑龍江的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減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減少600萬畝,總産量由130億斤降至92億斤。
美國全面接管中國大豆産業。
但僅僅隻安分了1年,美國糧商第二年就又開始作妖了。
2005年,美國大豆協會中國代表處曾向其總部稱,“今年是進軍中國,整合大豆行業的時候了”,
2006年,美國糧商再度開啓大豆戰,以美國遭災,大豆減産爲由,美國糧商不斷收窄大豆出口量,再次推升大豆價格。
但和2004年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手裏有了大豆儲備。
原來,在2004年,趁着美國糧商把大豆價格打至2200元/噸的低位,意圖徹底摧毀中國豆農時,中國政府出手了,委派中儲糧建立大豆儲備倉庫,大量收購大豆。
美國故技重施推高大豆價格後,中儲糧開始抛售大豆砸價格。
第二次大豆戰一口氣打了兩年,中儲糧不間斷抛售大豆,沒人知道中儲糧儲備了多少大豆。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歐美,糧食市場也跟着崩盤。
借助金融危機的東風,中糧食趁機痛打落水狗。中糧儲放出消息,中國的大豆儲備太多了,都快變質了,消息一出,大豆市場價格雪崩。
2008年底,大豆價格降到了曆史低點,而中儲糧又開始暗中大量收購大豆,把前兩年高價抛空的倉庫全部填滿。
自此以後,美國的糧商再也沒敢發動第三次大豆戰。
糧食保衛戰
2004年的大豆危機,之所以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主要原因是初入WTO的我們,信息不暢,缺乏國際貿易經驗,輕易相信了美國的虛假研究報告和媒體的忽悠。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大豆并不是中國的主糧。如果中國的三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來一次同樣的危機,後果真不敢想象。
但實際上,2008年,發生了世界性的糧食危機,隻不過當時的金融危機蓋過了糧食危機的風頭。而這次糧食危機,中國安全的渡過了。
當時,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裏,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而在3月至4月兩個月,國際大米價格猛漲了75%,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國際價格都創出曆史新高。
國際糧價的暴漲,一瞬間讓那些早已喪失了糧食主權的小國陷入混亂。
造成世界性糧食危機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國家喪失了糧食主權。
以美國和海地爲例,因爲“美國的大米比海地本地的大米便宜一半”,所以海地80%的大米都得從美國進口,而由于海地的氣候非常适合種植咖啡,因此海地主要的經濟作物就是咖啡,并大量出口美國。
賣咖啡賺錢,然後買美國的糧食,這個買賣看起來挺合适,實則不然。一旦因爲各種原因糧食進口減少或世界糧食價格大漲,而國内又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極易造成糧食短缺恐慌進而影響社會穩定。海地的騷亂就是最好的證明。
作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我們陷入海地那樣的境地,老百姓都吃不起糧食,難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萬幸的是,我們有着完備的糧食儲備制度。
這項制度,始于1990年,當時,爲了解決糧食增産後農民的“賣糧難”問題,國務院決定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即國家撥出專款把全國農民需要向國家出售的餘糧,以不低于國家制定的保護價統統收購起來,作爲對全國糧食豐歉餘缺進行宏觀調控的國家專項糧食儲備。
這項制度,也伴随着我們安全度過了1991年淮河流域洪災、1993年糧價上漲、1995年通貨膨脹、1998年長江流域洪災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困難時期。
當然也包括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當時的我們,完全吸取了大豆戰争的教訓。
那麽我們現在的糧食儲備有多少?
根據我國2019年頒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标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食用油罐總罐容2800萬噸,比1996年增長7倍。
2019年中國人主糧的消費量約爲5.9億噸,也就是說,全國的儲備糧,夠全中國人吃一年還有節餘。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前,中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都保持在98%以上,而作爲中國第一大口糧的水稻,自給率接近100%。
國際公認的糧食産量安全線是人均400公斤,中國的人均産量是483公斤,
這就是真正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原創 艾餘生 貿易夜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