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繡眼俗稱青笛仔,
這個名字取自他的外觀及鳴叫聲,細細的嘰伊聲雖不及畫眉鳥,但也算悅耳,
繁殖期時雄鳥會站在定點以連續不斷婉囀聲鳴唱以爭取雌鳥的青睞。
綠繡眼一年約可生兩窩,每窩約產三枚卵。
每年四月到七月他們會在分叉較多的小樹或灌木中以草材、細葉編織精細的碗狀小巢,
除了巢體做工精細外,他還會用青苔和蜘蛛網等物品裝飾(偽裝)鳥巢外觀,以減少被發現的機會。
而幼鳥雖初期需要由親鳥餵養,但離巢後跟著親鳥以及鳥群一同找食物很快的就能學會覓食的技能。
綠繡眼小巧可愛,叫聲好聽,因此在古詩詞字畫中出現,
「錦鱗繡羽,難傳愁態顰嫵。」、「大溪面,遙望繡羽衝煙,錦梭飛練。」、
「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
其中的繡羽、流鶯指的便是這小巧的鳥兒,宋朝「枇杷繡羽圖」更是將其畫維妙維肖。
綠繡眼在台灣雖屬一般常見鳥類,但目前也面臨了一些生存威脅:
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生效後,飼鳥業便被規定不能眅賣列為保育類動物的鳥類。
許多鳥店便開始轉鼓吹民眾飼養這種討喜好鳴的鳥兒。
有少數不肖業者會非法誘補野鳥來眅賣,因此造成野外族群的生存壓力
(綠繡眼雖然不是保育類動物,但來源若是由野外捕獲同樣也是不能眅賣的。),
此外也有鳥店會向國外進口其它種的繡眼鳥眅售,
如果這些鳥兒不慎從籠中逸出與野外的綠繡眼雜交,也會造成天然的基因流失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