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睡姿恐害命!衛福部:8成猝死寶寶原可繼續長大
衛福部公布的回溯分析報告發現,2022至2023年間通報的84起嬰兒猝死案例中,有超過8成屬於「可預防性死亡」,主要與不當睡姿及睡眠環境有關。
衛福部公布的回溯分析報告發現,2022至2023年間通報的84起嬰兒猝死案例中,有超過8成屬於「可預防性死亡」,主要與不當睡姿及睡眠環境有關。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應建立正確照護觀念,從仰睡、不共床等日常細節做起,降低寶寶窒息與猝死風險。
衛福部針對2022至2023年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進行回溯分析,並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猝死」的定義,將通報的猝死個案區分為「高度可預防」與「中度可預防」兩類。
報告顯示,有43名寶寶的死亡被列為「高度可預防」,其中8名與不當睡姿有關,包括側睡、趴睡等,其餘35名則與睡眠環境有關,報告中明確提到寶寶因口鼻被物品或他人遮住,導致窒息或呼吸道阻塞。
另外還有41名寶寶被歸為「中度可預防」,包括4名與睡姿相關、37名與環境因素有關,這些環境風險包括與大人同床睡、使用枕頭、睡在過軟的床墊、床上有護欄、棉被或其他雜物等,甚至有寶寶在睡後因嗆奶而出現意外,其中有25起案例明確指出,寶寶是在與家長共床時發生猝死。
為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國健署整理出嬰兒安全睡眠「五不行為」,提醒家長與托育人員務必遵守:
1.寶寶「不趴睡」:1歲以下嬰兒應採仰睡,趴睡易壓迫口鼻、導致窒息;側睡則可能翻身變成趴睡,同樣危險。
2.寶寶「不用枕」:1歲內寶寶不需使用枕頭,無論是塑頭型、增高墊或號稱透氣的枕頭,皆不建議使用。
3.嬰兒床「不鬆軟」:床內勿放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鬆軟物品,防撞墊若未固定,恐倒塌遮住口鼻,增加窒息風險。
4.睡眠環境「不悶熱」:避免過度包裹、室溫過高,應保持通風與適當溫度,減少睡眠風險。
5.與寶寶「不同床」:建議「同室不同床」,每位寶寶應有獨立床位,雙胞胎也不例外。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林真夙也提醒,除了留意上述5大NG行為外,餵奶時或剛喝完奶後,不要讓寶寶立即躺平或趴睡在大人身上,以避免溢奶、吐奶造成窒息風險,建議餵奶後應輕拍背部幫助排氣,並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家長可多加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的內容,為寶寶打造安全睡眠環境。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