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斲琴 保存者:林立正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24 01:02:1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斲琴 保存者:林立正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髹漆,木作

保存者:林立正

認定理由

1.林立正先生製琴及修復古琴經驗豐富,除熟悉斲琴之材料、工法、工序等知識和技術外,也能充分掌握古琴之發聲原理、琴身造形審美等,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基準。

2.林立正先生自1996年以來,先後成立「造琴技藝研究班」及「梓作坊古琴造作工坊」授徒傳習製琴技術,2011年以後另執行古琴製作及修復技術相關教育傳習計畫,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基準。

3.林立正先生自1970年代迄今已累積50餘年製琴經驗,師承脈絡清晰,熟悉斲琴之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為文化脈絡下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基準。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

林立正先生家族家曾經營建築裝潢業,自小便自學木工技巧,對木材特性也有初步掌握,1972年受朋友委託製作古琴,開始自學斲琴工藝,因買絃結識古琴大師孫毓芹,開啟長達50年的斲琴生涯。

結識孫公後,經常請教孫公斲琴方面的意見,學習古琴鑑定及製琴,爾後並不斷自修研究、精進斲琴技術,培養深厚的師徒之情。1990年孫公過世後,接任和真琴社社長,致力推動臺灣古琴藝術發展。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目前所見之古琴,其形制構造早在漢晉時期便已成形,可從現存之考古文物如漢代陶俑、魏晉畫作中窺之一二。流傳至今的唐琴,已與今日常見的古琴幾無差別。古琴的形制構造經過歷代承傳至今,今日的斲琴人大多仍依循傳統的規範來斲琴。

古琴的基本構造是由上下兩塊狹長木板、中央挖空後組合而成。面板上張有七條絃,並鑲嵌十三個琴徽,用來標明音位。底板則有兩個出音孔,以及具有支撐作用的雁足。

以操琴時的擺放方式為標準,右方稱為「琴首」,左方稱為「琴尾」。由首至尾依序分為額、項、肩、身、腰與尾等部分,一如人體之結構。除本體的兩片木材外,尚包括鑲嵌固著於琴體上之附件(岳山、承露、龍齦、冠角、護軫、琴徽),以及製作完成後方安裝上去可拆卸之配件(如雁足、琴軫、琴絃)。

斲琴伴隨古琴而生,歷史淵遠流長,宋代瞿氏鐵琴銅劍樓傳鈔《琴苑要錄》紀錄唐代斲琴名家雷震、張越之琴的實際尺寸,使唐、宋兩代斲琴工法有所比對。宋代石汝礪《碧落子斲琴法》,紀錄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關尺寸、琴面板底板的厚薄比例、聲響傳導效果等,對於斲琴具影響深遠。明代蔣克謙《琴書大全》匯集聲律、琴制、琴式、指法、曲調、琴文、琴詩,以及和古琴有關的聖賢史蹟記載等,讓斲琴者對於明代琴制有所了解,清代清代祝鳳喈《與古齋琴譜》,全書共分四卷:卷一〈弦律考實〉、卷二〈材制發微〉、卷三〈學琴備要〉、卷四〈彈曲合解〉,其中卷二〈材制發微〉對古琴的製作、保養、保存與修復等問題,有詳細的論述。

從上述古籍可知,斲琴最晚至宋代起,便有古人整理斲琴相關知識,並記錄唐代所留存的知識,可見斲琴於唐代便有發展,流傳至今。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丸の小羽 + 1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3 17: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