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的構樹
雌花序綻放時,雌蕊伸出。圖/德禪
構樹也有全緣的葉片,通常生長在成熟株或植株的上位。圖/德禪
構樹的熟果,可食。圖/德禪
構樹又稱「鹿仔樹」,是常常生長在林下的雜樹。圖/德禪
構樹的主幹明顯,樹皮光滑,但有橫紋。圖/德禪
同一棵構樹,有時可同時並見不同形狀的葉片。圖/德禪
雄株的雄花序。圖/德禪
幼株葉片通常有深裂。圖/德禪
剝開構樹熟果,觀察其聚合果。圖/德禪
構樹雌株的頭狀花苞序。圖/德禪
在台灣的平野或村落,乃至於市區的河岸邊,有一種尋常可見的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桑科構樹屬的落葉喬木,原產於中國南部、東南亞等;唐代段成式說:「穀田久廢,必生構。」它的株高可達20公尺,樹幹短,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具纖維質而厚;多分枝,樹枝粗壯,小枝披茸毛。
構樹葉很明顯有二個不同的形狀:一種卵圓形,多生長於成熟的植株;另一種具深裂而像掌狀,大多生長在幼株。2至3月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呈長穗狀葇荑花序,黃綠色,花絲短;雌花呈球形頭狀花序,花柱2深裂。雌花序授粉後,結瘦果多數,並發育成球形聚合果,果實成熟時轉為橘紅色,肉質,可食。
構樹的古名為「楮」或「穀」(有說音ㄍㄡˋ),早就出現於《詩經‧小雅》。宋儒朱熹似乎不喜歡構樹,說:「穀,一名楮,惡木也。」事實上,構樹的主幹雖不能成為棟梁,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所製宣紙稱為「楮紙」,頗受古代文人喜愛。幼嫩的枝葉可以當作草食牲口的食物,故又稱為「鹿仔樹」。
人類學者發現,詳細觀察構樹的分布情形,可以追蹤南島語族在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乃至於印度洋間的遷徙歷史。並且發現,大洋洲的構樹幾乎都是雌株,推測是人類以無性繁殖方式,從台灣的原產地散播出去。 文/德禪
【草木堪為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