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8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古代巨型袋鼠「太宅了」 竟是導致滅絕關鍵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25 20:58: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研究顯示,巨型袋鼠一生中的活動範圍極其有限,環境變遷成了致命打擊。
(翻攝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早期澳洲的巨型袋鼠屬(Protemnodon)並非四處奔跑的遊牧動物,而是活動範圍極小的「宅袋鼠」,這種特性可能使牠們在面對氣候變遷時,難以適應新環境,最終導致局部滅絕。



根據《科學新聞》網站報導,這項由伍倫貢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阿得雷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昆士蘭博物館及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聯合進行的研究,針對發現於昆士蘭中部伊特納山洞穴的巨型袋鼠化石進行分析,並利用牙齒中的鍶(strontium)同位素追蹤其過去的覓食行為。
研究顯示,這些袋鼠牙齒中的鍶同位素只對應到當地的石灰岩層,而非更遙遠的地質區,顯示牠們一生中的活動範圍極其有限。這項重大發現顛覆了過去根據體型所推測的廣泛活動範圍,因為這類袋鼠最大體重可達170公斤。
研究團隊指出,由於體型龐大和身體構造限制,巨型袋鼠不具備長距離跳躍的能力,也無法像現代部分袋鼠那樣長途遷徙。加上當時生活的熱帶雨林資源豐富,牠們無需遠行便能獲得足夠食物,形成「定居型」生活方式。

然而,約28萬年前,澳洲東部氣候轉趨乾旱,原本穩定的雨林棲地逐漸萎縮。對這些習慣小範圍活動的袋鼠來說,這樣的環境變遷成了致命打擊,因為牠們缺乏能力遷移至更適宜的棲地,最終走向局部滅絕。
研究第一作者、伍倫貢大學古生物學家Christopher Laurikainen Gaete表示:「我們原本以為這些巨型袋鼠的活動範圍會更廣,沒想到牠們的行為反而與體型較小的現代袋鼠更相似。」昆士蘭博物館的Scott Hocknull博士則形容這些同位素技術是「古代版GPS」,讓研究者能追蹤數十萬年前動物的生活軌跡,進一步重建當時的生態情境。
團隊未來也將應用同樣技術,研究伊特納山及卡普里康洞穴地區其他袋鼠物種的生活方式,包括與現代樹袋鼠、小型沙袋鼠與岩袋鼠有關的祖先,探討牠們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又為何有些得以倖存。
該研究成果即將刊登於國際期刊《PLoS ONE》。



資料來源 : 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424edi047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3 04:2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