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51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鱷類家族如何挺過兩次大滅絕?研究揭曉生存關鍵是「靈活性」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28 21:05: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由美國中奧克拉荷馬大學與猶他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現今鱷魚、短吻鱷與印度鱷的祖先──鱷形類(crocodylomorphs)──在過去 2.3 億年的演化史中,成功穿越了兩次重大物種滅絕事件,靠的是牠們高度彈性的生活方式,包括廣泛的食性與多樣的棲地選擇。

研究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團隊分析了來自四大洲、七個國家的 99 種已滅絕鱷形類與 20 種現存鱷類的頭骨化石,並比對 136 種哺乳類與蜥蜴類食性資料,重建這群動物的飲食生態(dietary ecology)。

結果顯示,那些在地球歷史上兩次大滅絕──約 2.01 億年前的三疊紀末與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倖存下來的鱷形類,往往具備「雜食性」與「棲地適應力強」等通才特徵。相對之下,許多高度專化的肉食性或陸棲種類則難以存活。



具備「雜食性」與「棲地適應力強」才得以生存



圖片比較了現代哺乳類、鱗龍類(如蜥蜴)與鱷類,以及不同時期(從三疊紀晚期到古近紀)已滅絕鱷形類的頭骨形態多樣性(Disparity)。
圖左顯示現生動物,右側則呈現古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的化石鱷形類。盒狀圖中展示變異範圍,中線為中位數。
虛線連接的點代表不同時期的形態變異趨勢。
這張圖顯示古代鱷形類曾展現高度形態多樣性,遠超現代鱷魚,反映牠們曾在演化史上扮演多元生態角色。
(圖/《古生物學》)


研究指出,早期鱷形類在三疊紀末期原本並不佔優勢,其近親 pseudosuchians 佔據多樣棲位,但後者未能跨過三疊紀滅絕門檻,反而是少數陸地雜食型鱷形類突圍成功。之後在恐龍時代,鱷形類演化出水棲、陸棲、草食與超級肉食者等多樣生活型態。

然而到了白堊紀晚期,鱷形類多樣性再度減少,僅剩擅長半水棲、雜食的類型延續至今。今日的 26 種鱷類幾乎都是半水棲通才,顯示這種生活策略在環境劇變下具有優勢。

這項研究補足過去以哺乳類為主的大滅絕研究視角,突顯鱷類這群「活化石」背後其實藏有高度演化彈性。團隊成員強調,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哪些生態特徵可能提高物種在當今第六次大滅絕浪潮中的存活機率,並呼籲應重視鱷類的棲地保育價值。

研究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



資料來源 : 明日科學
https://tomorrowsci.com/globalnews/20250417_02/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26 04: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