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東龍眼 另類龍眼樹
台東龍眼的樹下落果。圖/德禪
近看台東龍眼小花。圖/德禪
台東龍眼的果實很像一般龍眼,但果肉較薄。圖/德禪
台東龍眼初長的幼果。圖/德禪
台東龍眼的果序。圖/德禪
圓錐花序的小花。圖/德禪
倒披針形的小葉。圖/德禪
台東龍眼樹樹梢的花序壯觀。圖/德禪
紅色的嫩葉。圖/德禪
知本森林遊樂區的台東龍眼。圖/德禪
羽狀複葉。圖/德禪
台灣有一種台東龍眼(Pometia pinnata),多栽種於綠島、蘭嶼,是無患子科番龍眼屬的常綠喬木。現於台灣東部、南部皆有零星栽種,果實成熟後可食,形似龍眼或荔枝;作為庭園觀賞植栽,常吸引鳥雀。
高雄市衛武營園區內,二排台東龍眼約有十餘株;除此之外,在嘉義樹木園、台南市的永康也都有它的影蹤。
台東龍眼的原產地包括南亞、東南亞及南洋諸島,成樹約25公尺至35公尺,全株胸徑可達90公分,樹幹直立或略微彎曲,樹皮茶褐色而光滑,上部多分枝,向外伸展,形成圓形樹冠;地上具有板根。若是在土壤層夠厚,有機質夠多的環境,如在原產地的亞洲雨林帶,也有植株高達40公尺的記錄。
整株外觀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具長葉柄,下垂狀;長橢圓形小葉4至11對,大型,對生或近對生,厚紙質,疏鋸齒緣略帶波浪狀,初生小葉鮮紅色,成熟葉表暗綠色,葉背淺綠色,小葉基圓而歪,小葉端具有尾尖,近無柄,無托葉,側脈密而明顯。種名的拉丁字pinnata,標示其羽狀複葉的特徵。
台東龍眼在3至6月開著雜性小花,聚集呈圓錐花序,著生於枝頂葉腋,同一花序有雄花和兩性花,花序梗長。線形苞片早落,長橢圓形花萼4至6枚,外側有毛;闊圓形花瓣4至6枚,黃色;雌蕊1枚,子房上位,有5至7條淺溝,花柱長;雄蕊4至8枚,花絲基部有毛,花藥紫紅色。
授粉後結圓球形核果,花被宿存,幼果綠色,成熟時轉為橄欖綠色,不開裂,唯結果率稍低。外果皮厚,內有透明黏質的假種皮,多汁可食,口感良好,內含褐色大型種子1枚。外果皮與假種皮分離,假種皮附著於種子,成熟時易剝開。種子可榨油當作燃油或食油,有些地方的人將它炒煮後當作食物。
蘭嶼達悟族的獨木舟,通常以台東龍眼的木材當作龍骨、下層船板的材料,其他還有很廣泛的用途。由於台東龍眼的果實外型像縮小的番石榴,故又稱為芭樂龍眼。
台東龍眼在台灣本島較少見,有些私人栽種的主人特別珍惜,嚴禁他人採摘,更禁止種子外流。日據時期,日本人從台灣進口台東龍眼的木材,亦稱之為唐木。住在南洋的華人,稱它為巴西龍眼、太平洋荔枝,不過也有人因而誤以為它是來自南美洲。 文/德禪
【草木堪為友】
|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