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04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20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粧佛 保存者:林新發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粧佛
保存者:林新發
認定理由:
1.師承泉州派天竺國粧佛工藝,深諳各項粧佛技藝、工序及表現形式,無論木雕、漆線、安金、彩繪等技法均相當精熟,神像姿態沉穩,神情生動、漆線流暢。
2.兼擅泥塑粧佛,工藝細緻,熟知泥塑知識及文化表現形式。
3.除新作外亦承接神像修復,延續泉州派粧佛技藝呈現,具傳習能力與意願,為粧佛工藝之適當保存者。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粧佛專指為神佛像雕刻,為木雕與漆藝結合的傳統工藝;專業的雕刻工匠稱為粧佛師。粧佛多為家傳技藝,大都只傳給自家子姪,不外傳。
粧佛的製作過程相當隱密。從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
(一)開斧:以擲茭(博杯)的方式取得神明答應雕刻分身的聖杯,再由粧佛師傅、擇日先生或神明指定的良辰吉日來舉行開斧儀式。儀式過後從此,佛師在整個粧佛過程必須進行齋戒。
(二)打粗坯:粗略雕出神像的大致架構,是為粗胚。
(三)細坯修光:粗胚除臉部之外,將全身的細部修成完整樣貌,並以砂紙將表面磨至光滑。
(四)開面:雕出五官表情。
(五)打底漆:刷上底漆,以修補木頭的毛細孔、填補凹痕。
(六)入神:透過入神儀式,祈求神明將神力注入雕像內。多在牽線、安金與彩繪之前舉行。
(七)牽粉線(牽線):用漆線(泉州派)或粉線(福州派)勾勒出服飾線條。
(八)粉面開眼:塗上臉部、手腳的顏色,並畫出五官。
(九)上彩繪:將衣飾塗上顏色
(十)栽鬚:以塑膠毛、動物毛或蠶絲為鬍鬚,先在神像鑽小洞、填入黏膠,再一一將鬍鬚塞入細洞。
(十―)安金箔(安金):在神像表面貼覆金箔。
安金之後,整個粧佛過程才告結束。雕刻好的佛像尚須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才能接受人們的供奉。
臺灣的粧佛技藝源自福建,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本地粧佛師興起。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二十多年是粧佛業的全盛期,鹿港、臺南的名師輩出。臺灣還保有這項傳統技藝,但因顧客減少,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彰化縣文化局)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