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嘉義市 水源地水錶室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產業
現況地址:嘉義市東區王田里民權路旁
登錄理由:
1.造型莊嚴,比例優美,施工精緻,保存完好。可藉模型展示輸送水源的系統。
2.水是民生之必需品,而自來水又是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整體系統建築包括:水池(各式水池)、閘門、抽水站、輸水管及水錶室,其他尚有辦公空間等。
簡介:
「水源地水錶室」位於現今嘉義市東區民權路旁,為嘉義水道設施的一部分,日治時期稱為「量水器室」。嘉義水道於1911年(明治44年)7月興建,至1914年(大正3年)3月全部竣工。當時除水源地內的淨水設施外,水源地另設置「量水器室」,設置目的為測量每日給水量 。
嘉義水道的設置起因於1904年(明治37年)嘉義地區發生大地震。此次震災後,嘉義廳便積極進行嘉義市區改正計畫。爾後,嘉義於1906年(明治39年)3月再度發生強烈地震,臺灣總督府有鑑於市區改正建設的急迫性,於1906年(明治39年)4月21日通過嘉義市區改正計畫,之後展開嘉義水道的建設。1906年(明治39年)11月,由東京帝國大學工學教授中島銳志博士進行水道水源實地視察,最後擇定牛稠溪為水道水源並於嘉義街樟樹坪庄附近設置堰堤攔截取水,將水導入淨水場濾淨後供給嘉義市街飲用水 。
1920年代,阿里山森林事業及現代化糖廠陸續開始生產經營,嘉義市街人口與飲水需求量增加。因此,嘉義水道於1931年(昭和6年)3月展開擴建工程,並於1933年(昭和8年)3月竣工完成。除原先牛稠溪設置的竹崎取水口外,另增設觸口及番路二處取水口 。
1945年後,原嘉義市役所經營的嘉義水道事業改由台灣自來水公司接管。1954年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併嘉義縣內除朴子水廠之外的其餘水廠,嘉義水道水源地亦改稱為「嘉義市第一水源」,給水設備方面將「量水器室」改稱「水錶室」,負責淨水廠每天的流量記錄。之後因不符合新設備需求,已停用多年 。「水源地水錶室」曾被樹木所掩蓋,爾後嘉義公園至蘭潭國中間的民權路段拓寬,才讓這棟建築物重現。「水源地水錶室」於2002年8月6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2.西元1945年二戰後,原嘉義市役所經營之嘉義水道事業由嘉義縣自來水管理處接管;西元1954年(民國43年)成立嘉義自來水廠,合併縣內各水廠(除朴子水廠外),嘉義水道水源地亦改稱嘉義市第一水源,給水設備方面將「量水器室」改稱「水錶室」沿用至今。
3.水錶室約創建於西元1910年代,負責淨水廠每天的流量記錄,因不符合現代需要,已停用20多年。水錶室的建築形式典雅,係仿巴洛克式建築,採渾厚柱式配合簡化山牆,此建築特色為嘉義市所少見。 這座建築是臺灣自來水公司為水錶所建造的房舍,從日治時代建造完成迄今。
4.迄今,它的土地屬於林業用地,過去因道路未拓寬,它始終被樹木草叢所掩蓋,後來嘉義公園至蘭潭國中間的民權路段拓寬,才使隱藏數十年的「水錶室」得以露臉,而它與眾不同的建築、造型,也格外受到矚目。已於西元2009年(民國98年)4月完成緊急搶修工程。
「水源地水錶室」為鋼筋混凝土造建築,樓層數為單層,座向採坐南朝北向。「水源地水錶室」前側緊鄰人行道與道路,外觀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平面近似正方形。外牆分成臺基、牆身、山牆三段,以灰泥粉刷裝修,牆身牆面以水平線條裝飾。建築物北側為正立面,入口為圓拱型,圓拱中央鑲嵌拱心石裝飾,兩側附壁柱為多立克柱式。入口門扇為鐵門,上方有半圓型木作通氣窗。建築物東、西兩側各開一窗,窗框為木作,窗戶上方鑲嵌拱心石裝飾 。
「水源地水錶室」內部留存2組台灣自來水公司所設置的量水器。在水源地配水池以管線送水到「水源地水錶室」後,經由管路分別連接至量水器。現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五區管理處負責管理維護,內部量水器已停用,室內目前並無開放參觀。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