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07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30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錫工藝 保存者:陳萬能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金工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錫工藝」是中國傳統古老技藝,遠在商周時期即邁進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臺灣的錫藝則是源自中國唐山的東傳,於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鹿港錫藝在清嘉慶年間到臺灣戰後前發展蓬勃,盛極一時,錫舖一度多達六、七十家。在往昔農業社會士紳講求豪華氣派,廳堂擺設各式錫器,以顯示經濟財富及身分地位;有句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意謂從大廳可看出該戶的經濟狀況。「花瓶五賽」是錫製品,即五供,分別為檀香爐一個,燭臺、花瓶各一對,由打錫師傅製作燭檯、柑子燈、花瓶等神佛禮具。因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故「錫」也做「賜與」之解,新娘娶進門要帶鉛粉〈緣份〉鉛錢〈緣錢〉,嫁妝裡有「錫」表示父母的賜與,嫁妝裡錫越多,表示嫁妝越豐富,錫器之用,先人有浪漫的聯想。但日治末期,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毀廟造神社,嚴禁擺飾天公爐、柑燈等傳統祭祀用具,收藏於倉庫的錫器氧化變黑,遂被視如敝屣。戰後的臺灣,因居住環境的改變與社會變遷,錫器不再是富商巨賈的最愛,錫工藝正面臨式微沒落的窘境。
保存者:陳萬能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師承關係:
陳賜→陳滔(復興錫店)→陳萬能(萬能錫舖)。
世代相傳,承襲古法製作傳統錫器。其父陳滔在鹿港經營「復興錫店」,故陳萬能從小就耳濡目染,十四歲時隨父親陳滔學錫藝,父親個性嚴謹,也因此從小奠定紮實的打錫基礎,如今一直秉持著從傳統中求創新的精神,將臺灣錫藝發揚光大。
認定理由:
「一府二鹿三艋舺」曾是全臺第2大都的彰化鹿港,在臺灣光復前,富商巨賈群聚輝煌時期,錫舖多達六十多家,而全國知名的手工錫器師父陳萬能先生,出身錫工世家,先祖在彰化鹿港錫業鼎盛時期,即遷居至鹿港現址,經營錫業,承襲祖業已歷四代,是臺灣少數碩果僅存的錫器老師傅。
歷三十餘年錫坊歲月,除保有民俗藝師的觀察經驗和技法的純熟,更不斷追求改進錫器的不適性,為這垂老的錫金屬輸入新的生機,讓人們看到這項傳統藝術的多元風貌,使「打錫」工藝技術更得以永續與留傳。其在錫藝之見解與推廣上具有卓越貢獻,民國77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肯定。
(彰化縣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