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醉茶志怪》中的瘟神與疫鬼
瘟神也好,疫鬼也罷,都是要奉天意而行的。
清代古籍《醉茶志怪》是天津文人李慶辰所著,成書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此書記載了當時許多的神奇事件。其中就有關於瘟神與疫鬼的記載,在此疫情階段與大家共享。
路遇瘟神
清朝同治壬戌年(公元1862年),當時有大瘟疫流行,傳染得非常厲害,很多人得病後就死了。李慶辰有甲、乙兩個同鄉,在城外忙到晚上很晚了才往城裡走,當時已經是四鼓了,也就是四更天,換成現代的時間就是凌晨1點到3點。他們走在回城的鄉路上,忽然見到一支「燈燭輝煌」的儀仗隊。他們心想不知是什麼大人物出行,於是在路邊躲閃、避讓。
儀仗隊走近了,他們才看到儀仗隊中間是一個滑竿似的轎子,其上坐著的並不是人類,而是一個相貌很奇特「頭巨如斗,赤髮雲擁,金目電飛」的神靈。過了好久,等儀仗隊往西走遠了,他們才敢出來。在當時瘟疫流行的背景下,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悟到:看到了瘟神出巡。他們回城後對世人說起了他們的奇遇,也許是因為遇見了瘟神,沒過多久,他們就染疫去世了。
明代萬曆年間的五瘟神畫像,局部。(公有領域)
瘧鬼與瘧疾
李慶辰還記載了一件事。平陽人趙某,在夏季某月裡白天睡覺時,忽然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於朦朧間看見一個「白衣麻裙,面貌黃腫」的婦人掀開門簾走了過來,滿面都是哀傷恐怖的神色,到了床邊婦人就用手按趙某的胸膛。趙某立刻覺得胸悶氣短,呼吸道如有東西卡住一樣,而且身上冷熱交替,到了晚上就患上了瘧疾。
第二天病情稍好一點,可那個婦人又過來了,病情立刻復發,這樣過了一個多月,趙某已經消瘦到「形骸骨立」,當時還是盛夏,可發病時卻需要蓋棉被。他對別人說了見到婦人的事情,有見識的人告訴他:這婦人就是疫鬼。於是他請來桃木劍插在臥榻的四角,還請了道家符籙貼在牆上。等那婦人再來,看到這些驅鬼辟邪的東西,「瞋目怒視」,指指劃劃卻不敢上前,趙某恐慌地大喊大叫,只見那婦人把錫製的燈架打翻在地,憤恨難平地離開了,再也沒有過來。而趙某的病從這天起漸漸好轉了。
按中國古代的觀念,瘟疫在另外空間裡是由瘟神與疫鬼操控的,瘟神的層次高,奉天意、天象而行;而疫鬼則是具體在低層空間行事。《周禮‧春官‧占夢》裡講:「季冬……乃舍萌於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驅疫。」鄭玄註:「疫,癘鬼也。」其實瘟神也好,疫鬼也罷,根本上都是要奉天意而行的。
——轉自正見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