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4-3-1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4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30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綠委林俊憲、林宜瑾今(12)日舉行記者會,批高職機械群科所採用的《機械製造》教科書錯誤百出、觀念落後,不僅專業術語未與國際標準接軌,更夾雜中國用語,還有英文翻譯錯誤,以及錯置照片的情況,嚴重影響我國接專業人才的培育品質,要求國家教育研究院應重新審查教材內容,確保技職教育與產業實務銜接。
林俊憲表示,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國艦國造」與離岸風力發電政策,對銲接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殷切,但產業卻面臨技術人員短缺。他與林宜瑾委員接獲業界反映後深入了解,發現問題根源竟出自技職教育的教科書出錯,教材內容不僅過時且錯誤頻仍,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務脫節,進而造成產業人才斷層。
林俊憲說,現行高職機械群科主要使用《機械製造》,市面上常見的三個版本分別為全華版(國教院技審字第108149號)、台科大版(國教院技審字第108225號)及科友版(國教院技審字第108092號),初步檢視銲接章節至少發現50處明顯錯誤。他舉例,全華版與科友版皆出現中國用語,如將「Welding Position」誤譯為「銲接位置」,而非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訂定的國家標準(CNS)譯名「銲接姿勢」;又如「Flux-coredArc Welding, FCAW」被誤譯為「銲藥芯電弧銲接」,並非CNS標準譯名「包藥銲線電孤銲接」,導致學生學習錯誤的專業術語。
與會的台灣銲接協會標準委員會委員陳志鹏博士也指出,三個版本教科書皆錯誤地以攝氏427度作為區分軟銲與硬銲的溫度門檻,但實際上,30年前美國銲接協會(AWS)早已改以攝氏450度為準,直呼教科書的方法根本是「在博物館」,卻乏與時俱進,讓學生畢業後,進入業界要全部重新學。
中鋼焊材股份有限公司莊士誠總經理則說,高一課程理應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基礎學識,但教材中連基本概念都錯誤百出,也缺乏艱深詞彙解釋,學生恐難以理解。他解釋,有關「銲接性(Weldability)」的說明,短短三行文字竟出現四處錯誤,包含「沃斯田體系不鏽鋼在高溫時產生碳化鉻,故熔接性比肥粒體系不鏽鋼差」的說法即屬誤導。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2899788
===============================
教書育人這麼嚴謹,教材卻漏洞百出,教育研究院可花點心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