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5-3-10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14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706
- 相冊
- 0
- 日誌
- 16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幹銀兩老雞賣 於 2025-6-20 19:09 編輯
先前美國宣佈暫緩實施對等關稅 90 天,換算截止日期就落在 7 月 9 日,因此,臺灣各界正苦等臺美貿易談判
結果能順利出爐,好讓大家高懸的不確定感能消失。尤其是對關稅與貨物稅變動高度敏感的汽車市場,由於消費
者預期關稅與貨物稅可能調降,而陷入觀望與遞延消費心理,已讓新車銷售市場陷於嚴峻的低迷。
然而,根據國內媒體的報導,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於 6 月 18 日出席公開論壇,主講美國關稅對臺衝擊議
題時,透露如果臺美關稅談判涉及汽車關稅減讓時,將僅適用於雙邊協議範圍內,也就是美國製造的新車,其
他國家並不會一體適用,至於汽車稅率如何調降是由談判小組協商,但是原則將以「先談關稅再談貨物稅」兩
階段來檢討,以降低對產業的衝擊。雖然代表政府的談判小組尚未確認消息,產發署長此次表態,再次讓調降
汽車關稅的關注點,重新聚焦到美國製造新車的範疇,也勢必讓紛紛擾擾的汽車雙稅調降議題再掀波瀾。
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圖片引自產發署官網。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新車市場慘兮兮,較去年同期少賣 2.7 萬輛且衰退 13.4%
首先,我們先從新車銷售數據來看。U-CAR 每個月初固定會推出臺灣新車銷售報告,讓讀者搶先掌握最新的
汽車市場動態,而就截至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最新統計的領牌數據來看,臺灣新車市場確實慘兮兮,目前累
積新車銷售量僅有 174,074 輛,相較於 2024 年同期累積的 200,963 輛,已經少賣了高達 2.7 萬輛新車,
整體衰退幅度達到 13.4%,若回溯前幾個月的趨勢,年度差距幅度仍持續擴大中,從數據就能感受到市場氛
圍的低迷。
若細部來看總市場排行榜前 20 名的品牌,除了由市場龍頭和泰汽車代理的 Toyota 與 Lexus 兩大品牌,
強勢跨越 4 成市佔的 40.4%佔有率,並取得逆勢成長的成績,另一家就是在 J Space 全新商用車產品
熱賣加持下,繳出 25.5%逆勢成長的 CMC 中華汽車。
除此之外,不論國產或進口陣營的其他 17 家品牌,跟 2024 年同期累積相比的成長率,全數是綠油油的
負成長!從 U-CAR 所整理的數據資料來看,甚至不僅僅是個位數的微幅衰退,超過 30%以上巨幅衰退的
品牌就有 10 家之多,尤其是面臨自製率挑戰的 MG,更是重摔超過 8 成以上!市場面之嚴峻可見一般。
汽車類相關稅收不容小覷,關稅、貨物稅、牌照稅與汽燃費總體課徵規模達 2,600 億元
近幾個月車壇討論的話題圍繞在關稅與貨物稅的調降上,這也衍生一項議題,大家對於臺灣汽車相關課稅規模
到底多少的認知?畢竟,臺美貿易談判若最後決定從關稅與貨物相關稅基上調整,勢必對政府從關稅與貨物稅
所徵收的稅收金額。
因此,U-CAR 也依據政府所公佈的 113 年財政統計資料,帶大家概略地瞭解相關的徵稅規模。首先,我們
先從總體的關稅與貨物稅來看,113 年關稅課徵 1,609 億元、貨物稅課徵 1,612 億元、特種貨物稅與勞務
稅 (俗稱奢侈稅) 66 億元,上述稅收規模達到 3,287 億元,占 113 年總稅收 3 兆 7,618 億元的 8.73%。
接著,我們進一步來看車輛相關的稅收。車輛類貨物稅 852 億元,占大宗的汽車類高達 808 億元,包括整
車進口、國產車零件與售後保修零件的「車輛與零件類」進口關稅 504 億元,若由財政部於 4 月分赴立院
報告的資料,可以進一步限縮汽車全年進口額為 2,651 億元,若以 17.5%關稅來試算則是 464 億元稅收。
所以,若單就汽車在關稅與貨物稅,大致可以估算出是 464 億元加 808 億元,規模達到 1,272 億元,若
把奢侈稅 66 億元關於汽車的稅收推估一半約 30 億元的話,合計關稅與貨物稅規模將超過 1,300 億元!
當然,依照臺灣目前的稅基規定,車輛除了關稅與貨物稅之外,還需課徵 5%營業稅,以及每年須繳繳交的牌
照稅與汽燃費等規費,以 113 年的統計數據分別是 687 億元與 530 億元,最後,上述所有車輛類別的相關
稅賦總計初估近 2,600 億元!這規模不容小覷的數據,也具體代表政府要變動相關稅收減徵時,必須審慎全
盤考量。
(編按,113 年汽燃費徵收為 530 億元,原文誤植為交通部提撥徵收汽燃費至總預算的 276 億元)
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製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產車版圖
最後,我們在將焦點回到進口車議題上,來看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國製造的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
產車版圖!先前,U-CAR 在 4 月初就替大家整理 2024 年臺灣自美國進口新車的銷售數據,總體規模大約
落在 1,5 萬輛左右,以品牌排行來看則是 Tesla、BMW、Mercedes-Benz 與 Toyota 為大宗,當時,U-
CAR 也有推估若考量 BMW 豪華品牌平均單價較高,且 2025 年起 G45 世代的 X3 車系回歸美國製後,臺
灣進口美國車金額最高的品牌,很可能會是 BMW。
不過,當時 U-CAR 的推論基礎,並沒有特別考量關稅調降僅限於美國製新車的條件。假設政府在臺美貿易
談判後,決定朝此調降汽車關稅僅限於美國製新車,同時,鬆綁被美國特別點名,現行法規對於導入美規車
的技術性門檻與配額限制等,勢必提高美國製新車的競爭力。
相信,將遠不只是現行進口美國製新車的這幾家品牌,只要該品牌車系在北美生產,整體估算後擁有成本
優勢,未來將會有更高機會改由美國進口導入。例如目前已有多款車系由北美進口的 BMW 與 Mercedes-
Benz,是否會擴大從美國進口的產品線,以強化銷售價格競爭力;另外,向來由德國柏林廠供應的 Model
Y,會不會改回美國產線來供應,以爭取更好的關稅條件,甚至,分別為日本原裝進口與在地國產化日系中
型 SUV 的代表,Toyota RAV4 與 Honda CR-V 在北美也都有生產線,會不會在此波關稅變動下,改變
生產地的布局?
寶嘉聯合先前已預告將為國內導入 Stellantis 旗下 Jeep 及 RAM 等美系品牌,此次能否趁臺美貿易
談判後,順利搭上調降關稅的契機?將成為新車導入能否獲得助攻的關鍵。圖為全新 Jeep Cherok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