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培育重食燈籠果 歡喜大豐收
燈籠果花姿 圖/蔡元澤
圖/蔡元澤
燈籠果(黃金莓) 圖/蔡元澤
青澀果實花萼高掛枝頭 圖/蔡元澤
剪下來的燈籠果花萼 圖/蔡元澤
燈籠果成株側枝細軟 圖/蔡元澤
觀賞用的燈籠花 圖/蔡元澤
篩出種子成功育苗 圖/蔡元澤
依稀記得幼年期在南投仁愛鄉山坡農牧地,常見到燈籠果,大家都叫稱「炮仔草」或「啵啵果」,也是山地原住民、低海拔地區小孩攝取維他命的主要野果。
許姓友人前年12月千里迢迢護著,從台東帶回來贈送一棵不起眼的「燈籠果」幼苗,它與燈籠花不管色澤、外觀完全不同,是來自日本品種,這次就特別擇地種在苗栗農場木屋前就近照顧。
由於平常有做黑金──堆肥的習慣,以此提供肥份,利用封閉的廚餘桶等容器,底部鋪上幾層廚房厚紙巾,將菌種如:農會賣的「木黴菌」與各類果皮廚餘層層堆疊,經過三個多月以上,廚餘會被分解成近黑色腐植質,即是上等的肥份。我最常用的材料是鳳梨、木瓜、蘋果、香蕉、柑橘皮、草木灰、咖啡渣、碎蛋殼等,但要記得每周將蓋子打開換氣一下,菌種也需要氧氣、水氣以進行分解成小分子。
另外在植栽附近,也可以挖個直徑0.5~1米高、約1米深的坑洞,將收集好的廚餘、廢棄物倒入其中,再覆土壓實掩埋3~4個月,利用土壤菌種來發酵。雨後如發現蚯蚓,順手抓幾隻入土,蚯蚓會將植物殘枝落葉、自己的排泄物混入土中,能增加土壤養分。
三年前芳鄰吳教授曾給過一次小苗,但照顧欠佳,主因就在土壤肥份、水分、日照不足,不到一個月就「壽終正寢」。
有了前次的經驗,去年3-4月間細心調配照料下,翻土→鬆土→基底加入原生腐植土→施加堆肥→定期澆水,成株已長成高1米多的灌木,且軟側枝不斷分生,平日內部、下方細側枝及黃葉則使用剪定鋏剪除,讓整株「燈籠果」獲得陽光、山風照射吹拂。
後在粗幹旁插入幾支竹竿綁繩固定,避免大風吹掉花苞。距根部10~15公分左右處挖個淺坑,放進一支底部先行鑿幾個洞的奶罐或塑膠罐,有利於施肥澆水更能深入細營養根部。在長果期間不定期在根部四周澆1~2公升有機液肥做追肥,這也須種植前3個月準備好。
以1份黑糖、3份果皮、10份水的重量比泡製,裝盛在大塑膠桶內攪拌調和,最後加蓋。使用前要加水稀釋,稀釋體積比例得看植物的種類而定,燈籠果大約3份水+1份液肥調製,如濃度過高,可能造成植栽掉葉枯萎。
眼見葉片腋下不斷增生外黃、內褐花苞,真是喜出望外。幾日後一顆顆黑色條紋小綠花萼愈生愈多、愈長愈大,不過幾日又漸成深褐色熟果,連花萼一起剪下,真心回饋主人,心中燃起豐收的喜悅,驗證了胡適一段話「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燈籠果正式名稱為「酸漿」又叫「黃金莓」 (Golden Berry),在日本稱「養生果」。剝開黃褐色花萼,深處藏了一顆黃色「黃金莓」,皮薄似小番茄,成分有豐富的多種維他命及膳食纖維,維生素A高達一般蘋果的60倍…,內含高價值營養及奇特口味。香氣濃郁,口感豐富,酸甜的滋味讓人不禁一口接一口。
4月中旬苗栗的賞桐祭活動,端出一盤黃金莓做飯後水果,十幾位親友幾乎都是初次品嘗,問我:這是何方聖果﹖味道特殊耐人尋味。
燈籠果植栽對種植環境很挑剔,需要無汙染的環境才可能結果,栽培不易,所以水果市場很罕見。第二批我就利用一顆成熟黃金莓(外表略有裂痕),剖開浸泡在乾淨水質中,再剝出一粒粒小種子,利用廚房專用濕紙巾過濾,這樣分離出來種子,陰乾一段時間,分開入土1~2公分培養,出芽成功率高達90%,幾十棵幼苗再分盆贈予有緣人。
每次回眸見到第二代「燈籠果」,如今長得高大粗壯、綠意盎然,已開始出現花苞,真是滿心歡喜。幾年來辛苦的觀察、研究、培育、實驗有機肥、不買合成肥、不噴藥的友善環境...,一位小農已成功培育出市場極少見的「燈籠果」。文/蔡元澤
【植感時光】
|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