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3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I 應用] AI 表現亮眼背後的幻象,什麼是「波坦金理解」?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7-4 16:24: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在最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學者提出了「波坦金理解」(potemkin understanding)這一術語,來描述大型語言模型在概念基準測試中表現優異、但卻缺乏真正理解能力的現象。這一術語源自於俄羅斯軍事領導人格里戈里·波坦金為了取悅凱瑟琳二世而建造的虛假村莊的故事。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波坦金理解」與「幻覺」不同,後者通常用來描述AI模型的錯誤或誤判。事實上,AI模型的無能不僅體現在事實錯誤上;它們缺乏像人類一樣理解概念的能力,這一點在對大型語言模型的貶義稱呼「隨機鸚鵡」中得到了體現。

在即將於2025年國際機器學習會議(ICML)上發表的論文中,作者們解釋,「波坦金理解」是指模型在基準測試中成功,但卻無法理解相關概念的情況。哈佛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基昂·瓦法表示,選擇這一術語是為了避免將AI模型擬人化。

例如,當被要求解釋ABAB韻律時,OpenAI的GPT-4o能夠準確回答,但在要求其創作一首符合該韻律的四行詩時,卻給出了不合適的韻腳。這表明,模型能夠正確預測解釋的詞彙,但卻缺乏實際應用的理解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波坦金現象使得基準測試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因為這些測試的目的是評估AI模型的廣泛能力。如果模型能在沒有真正理解的情況下獲得正確答案,那麼基準測試的成功就變得具有誤導性。

為了評估波坦金現象的普遍性,研究人員開發了自己的基準測試,結果顯示在測試的模型中,波坦金現象是「無處不在」的。這些測試涵蓋了文學技巧、博弈論和心理偏見等領域,發現雖然模型能夠識別概念,但在分類概念實例、生成示例和編輯概念實例時的失敗率卻高達55%至40%

瓦法指出,波坦金現象的存在意味著人類所表現出的理解行為在LLMs中並不等同於理解,這要求我們需要新的方法來測試LLMs,或者找到消除這種行為的方法。這將是邁向人工通用智慧(AGI)的一步,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錄自:科技新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5-7-4 16:33:23 |只看該作者
其實人類讀書及考試時,常常也有所謂的「波坦金理解」,就是我們以為對書中的概念理解了,卻在考試時答錯。

原因是我們並未真正的理解,導致在實際應用的試題上答錯或寫了不完整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不管題型怎樣變化,都能區分出題目中哪些資訊是必要資訊?哪些是混淆的多餘資訊?所以啊,學生考試要得高分,除了要看懂題目外,多刷題,將真正理解的概念應用於解題上,絕對是考試得高分的關鍵!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smartlion + 10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4: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