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9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322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腰椎病變輕者接受熱電療、雷射等復健。
台中1位名從事陶塑工作的藝術家,長年習慣徒手搬運重達20至30公斤的泥塑作品,最近早晨起身與久坐後常出現骨盆深層拉扯疼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因為他長年搬重物,加上姿勢習慣導致第5節椎間盤高度明顯變窄並出現退化現象,輕者需接受熱電療、雷射、消炎止痛與肌肉鬆弛劑治療,若一周後無明顯改善,則需進行牽引療法。
該陶藝家時常搬運重20至30公斤的泥塑作品,加上脊椎輕度側彎與頸部偏右傾的姿勢習慣,致腰椎過度壓力集中,致第五節椎間盤高度明顯變窄,引發下腰部與骨盆區不適。
童綜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李敏輝指出,腰椎狹窄症屬退化性病變,但其引發的不適常與神經根發炎、肌肉代償、筋膜牽扯共同作用,患者會出現坐久、站起來或早起時的「拉扯卡住感」,甚至嚴重會延伸至臀部、大腿或小腿外側的放射性麻痛。
李敏輝說,長期搬運工、農務者與勞動族群,其實都是腰椎狹窄的高風險族群。他提醒,尤其第五腰椎與薦椎之間是身體承重最多、活動最頻繁的位置,一旦姿勢不良或長時間搬重,極容易造成椎間盤退化與神經孔狹窄。狹窄病灶本身雖非急性發炎,但因長期神經受壓,周邊會產生慢性發炎、水腫與局部肌群代償緊繃現象,進而牽扯至骨盆、臀部與下肢,讓患者誤以為是骨盆錯位或薦髂關節病變。
李敏輝建議,搬重正確姿勢是蹲下後再提物,用腿發力而非腰,避免彎腰硬拉。或者工作時可戴護腰減壓,避免長時間偏姿作業。例如坐30分鐘就該起身走動3-5分鐘,避免久坐壓迫椎間盤,有助神經滑行與循環恢復。此外,為強化核心肌群建議每日10分鐘進行腹橫肌、臀中肌、腰多裂肌訓練,例如橋式、貓牛式等基礎運動。
醫師也強調要多走路,好讓神經與肌肉維持滑動與啟動,避免神經根沾黏與脊椎壓力集中。若走路時出現放射性麻痛,也應立即回診評估是否進階治療。輕者接受熱電療、雷射、消炎止痛與肌肉鬆弛劑治療,若一周後無明顯改善,則需進行牽引療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