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2-12-5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57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36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在線上
|
「底層也能執行」的求職行動清單
AI時代來臨,
「沒有名校光環、沒有深厚資源、也沒有趕上風口的普通人,在 AI 時代要怎麼活下去,而且活得還不錯?」
我們這些普通底層人該如何面對求職行動, 才能謀得安穩且滿意的職場?
以下是一份「底層也能執行」的求職行動清單,
分三個時間維度:今天、三個月內、三年內。
你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把風險壓到最低,把選項放到最大。
一、今天就能做:活下去的「止血動作」
1. 先求有收入,再談理想
‑ 把目標公司從「大廠/高薪」降維到「中小企業/先進去再說」
‑ 同時開三條線:正職、兼職、自由接案,哪條先開張就先吃哪條。
2. 換掉「丟履歷等通知」的打法
‑ 統計顯示 80 % 的好工作根本不公開
‑ 今天就把LINE、微信、QQ、豆瓣、貼吧裡所有同學、前同事、親戚拉一張表,主動問:
「貴公司還缺人嗎?我可以先幫忙做 xxx 讓你們試用。」
‑ 把這張表每天打三個勾,一週就能跑完 21 個人。
3. 用免費資源「一小時內」升級 AI 工具使用
‑ 先學三個最實用的:
• ChatGPT 提示詞範本(網上一堆,直接複製)
• Excel + AI 外掛程式(如 DeepSeek for Sheets,自動做報表)
• Canva AI(10 分鐘做一份海報或簡報)
‑ 一小時內做出兩份「樣品作品」放雲端,求職時直接甩連結。
二、三個月內:建立「不會被 AI 取代」的技能組
1. 硬技能:挑「能和 AI 協作」的短平快項目
底層最友好的三條賽道:
‑ AI 資料標註/質檢(門檻低、需求大)
‑ 短影片剪輯 + AI 自動字幕(剪映、CapCut)
‑ 社群運營 + ChatGPT 批量寫文案(小紅書、抖音團購)
每條賽道花 2–3 週做出「可展示作品」,就能放在履歷最上方。
2. 軟技能:練「人味」——AI 最難取代的部分
‑ 每天 10 分鐘「電梯簡報」對鏡子練,把自我介紹壓到 30 秒內。
‑ 用「三明治模型」管理壓力:運動 → 技能 → 正向自我對話。
3. 社交:低成本「人脈複利」
‑ 每週末去一次當地的行業小聚(Meetup、豆瓣同城),只帶一個目的:
要到三張名片/微信,回家立刻發「很高興認識你」+ 一篇對他有用的文章。
‑ 三個月後,你就會累積 30–40 個「弱連結」,裡頭大概率出現下一個面試機會。
三、三年內:打造「可遷移」的第二曲線
1. 找到「職業錨點」遷移路徑
例:
‑ 工廠品管 → 學習 Python + 數據視覺化 → 轉型智慧製造數據分析師
‑ 餐飲服務 → 學習 CRM + 社群經營 → 成為門店數位營運顧問
關鍵是:把舊經驗當「入口券」,而不是包袱。
2. 用「3R 法則」做長線佈局
‑ Relearn:每年鎖定一門新工具(今年是 Notion AI,明年可能是 Midjourney v7)。
‑ Recalibrate:每半年問自己「我的工作哪部分 AI 還做不到?」
‑ Renaissance:把 AI 當「助手」而非「敵人」,例如用 ChatGPT 做客服腳本,讓自己從「回訊息的人」升級成「優化腳本的人」。
3. 存「可遷移能力」的存摺
‑ 思考力:每解決一次問題,就把過程寫成 300 字小結,半年後你就擁有 50 篇「案例庫」。
‑ 通用能力:把「學習速度、溝通、專案管理」量化——例如「我帶3人小隊,2 週內用 AI 工具把報表時間從 3 天縮到 30 分鐘」,這句話在任何面試都能用。
結語:
別把 AI 當海嘯,當電就好了
以前不會用電的人被淘汰,會用電的人活得更好;AI 也是同一個邏輯。
底層的優勢是「彎腰成本低」:船小好調頭,學會上面這些動作,就能把危機變階梯。
祝你今天就能投出第一份「帶 AI 作品」的履歷!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