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64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2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傳統彩繪 保存者:黃友謙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彩繪
保存者:黃友謙
認定理由:傳統彩繪在澎湖宮廟彩繪藝術融合傳統與現代彩繪技法於一爐,具有藝術價值,且富涵澎湖在地之特色。目前尚能提筆指導後進,無論藝術性、特殊性、地方性或保有技術,保存者均具有保存價值。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黃友謙,號銅陵叟,1932年1月1日生,出生在褔建東山島(銅山),為彩繪師傅黃文華 之長子。1933年週歲時隨父親黃文華至澎湖定居,受日本教育的友謙師在小學畢業後,即光復後,曾至補習班學習國語;16歲(1948)開始隨其父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直至民國39年(1950)、40年(1951),友謙師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參與林投鳳凰殿施工,三川殿龍虎兩邊之通隨,為友謙師最早的彩繪作品。22歲(1954)完成四個月的補充兵,24歲(1956)再度入伍服兵役前,這段期間內,友謙師除了參與父親的彩繪工程外,亦隨著當時由建國戲院聘請至澎湖從事電影廣告工作的顏後學習電影廣告繪製。自此,接受西方透視觀念和人物立體表現技巧。26歲(1958)退伍後與謝壽英女士結婚,育有二男三女,其中一子曾於初中、高中學習過彩繪,但並無從事彩繪工作。同年,與朋友成立「得友美術工程社」,專作廣告、電影看板之繪製。1959年白沙鄉吉貝村觀音宮重建,27歲的友謙師,以現代山水風景樑枋畫裡的群屋處理,獲得吉貝村民高度的讚賞。1950至1960年代兼做廣告看板與廟宇彩畫,此時期的對場作相當興盛,友謙師也曾與潘麗水、陳壽彝、丁網等彩繪名匠共事。1968年父親黃文華過世,黃友謙逐漸專注於寺廟彩繪,改「得友美術工藝社」為「得友社」,承襲其父唐山傳統風格,且融合昔時廣告西畫的立體技法以及鮮艷螢光的色澤。另外,亦自行學習、嘗試北式彩繪技法,民國73年(1984)完工的馬公北甲北辰宮,正是友謙師第一座融合南北樣式的作品。而馬公城隍廟、北甲北辰宮以及望安花宅五府千歲廟皆可見其傳統兼創新的風格。友謙師的作品除了遍及澎湖各地,也曾出現於台灣的基隆與三重幾處廟宇,至於為何在台灣僅有數間作品,原因在於父親的阻擋,擔心無人可以幫忙負擔澎湖當地的工作,因此,拒絕了台灣北部數間廟宇的邀請。民國87年(1998),友謙師再次參與了馬公城隍廟神像修復與門神彩繪的工作,其與城隍廟之間的關係可謂是非常深厚。
隨友謙師習藝的徒弟約十位,皆為澎湖人,大部分因廟畫謀生問題而轉業,其中以洪俊瑋較常從事寺廟工程。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