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成佛三部曲——超凡入聖、證悟無生、見性成佛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8-7 00:37: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成佛三部曲——超凡入聖、證悟無生、見性成佛

佛教所講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修行起來卻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要通過「超凡入聖」、證悟「無生法忍」,最後才能「開悟成佛」。這個過程,每個階段都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也就是說,凡夫從發菩提心走上成佛之道開始,首先要經過「資糧位」與「加行位」的修福修慧,慢慢把「見思惑」斷除才能見到真理;一旦證見真理進入「見道位」,就能「超凡入聖」,這時就能解脫色身的「分段生死」之苦。

所謂「分段生死」,說的是三界內的「六凡」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迷界的有情,因為無明煩惱而起惑造業,於是感得在五趣六道裡生死輪迴的苦果。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因此有形貌上的差異及壽命上的長短等區別,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之後,必定有一期生命的結束;因為有一期一期的死死生生,所以稱為「分段生死」。

就以人來說,不管貧富貴賤,乃至壽高百歲的人瑞,最終都難免一死。因為人在世間生存,所謂「世」者,即指遷流性的「時間」;「間」者,即具隔礙性的「空間」。人在世間,必須依憑時間與空間而存活,但同時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和限制。

例如,人在此處,就不能同時分身他處;同一個定點也無法容許兩個人一起立足。因為人有色身的質礙,因此不能自在無礙的穿越空間,空間因此成為障礙。但另一方面,人又必須有空間才能立身,乃至要有空間才能生產各種生活所需的資生物用,沒有空間就無法生存,所以古往今來,國與國之間常常為了爭地而大動干戈,甚至人與人之間也往往為了一席之地而爭得你死我活,這都是為了空間。

另外就時間上來說,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壽命就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而逐漸老化,終至死亡;可以說,人在出生的當下,其實就已經一步一步開始走向死亡,因此禪師才會對喜獲麟兒的人家說:「你家多了一個死人。」

洞澈生死真相的禪師,知道生死是一如的,所以不以生為喜,不以死為悲。因為生命包括生與死,死只是生命另一種形態的存在,所謂「此死彼生」,人死只是色身軀體朽壞了,然而我人生前所造的「身口意」三業,都會在阿賴耶識裡留下「業識」種子;有了業識,生命因此三世流轉不已,就像植物有了種子,生命得以繁衍不息。

我人的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也像電腦的記憶體,如實完整、絲毫無差的保存及記錄著我們一生的善惡功過。人死之後,就是依照生前的行為好壞來決定投生去處。惡性重大者,因為造作殺盜淫妄等種種惡業,可能下墮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受苦;反之,心性慈悲,常行十善,廣修布施、持戒、禪定等善行福業者,就有機會再到人間為人,甚至上生天道享受天福。

業是輪迴的主宰,迷界眾生隨著自己業力的牽引,生生世世在生死裡流轉,忽而地獄餓鬼,忽而天上人間,忽而驢胎馬腹,忽而張三李四,生命在五趣六道中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流轉不已,就如同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裡載浮載沉一樣,所以佛教比喻「生死如海」。

眾生在生死海裡流轉,生命不斷,主要就是靠「業」在維繫。業有如念珠的線,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不會散失;業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業維繫著我人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迴不已,除非「斷惑證真」,不再造業,才能「跳脫三界」,轉迷為悟,才能「超凡入聖」,解脫生死。

所謂「超凡入聖」,這是三界內的凡夫眾生從迷界進入悟界的重要關鍵,為了這一刻,必須經歷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一旦轉凡成聖,便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但這並不代表已經完全超脫生死,因此還須再經第二大阿僧祇劫「修習位」的「悟後起修」,等到「塵沙惑」斷盡而證得「無生法忍」,才能超越「變易生死」,從此不受「後有」。

在此之前,悟界的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登地菩薩)等三乘聖者,因為「見思惑」已除、「煩惱障」已斷,因此跳出三界外而不再受到「分段生死」的輪迴之苦,但仍有「變易生死」未除。

也就是說,三乘聖者因為悲心、願力而以「意生身」迴入三界中修菩薩行,以至成就佛果;因為在修道過程中,「塵沙惑」與「無明惑」日漸消減,智慧、聖果日益增長,因此隨著迷悟的遷移,意境隨之不斷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一期進入後一期的變易,恰如經歷一度生死一樣,所以稱為「不思議變易生死」。

一般人談到「生死」,總是狹隘的以為眾生只有肉體上的生死。事實上佛教把生死分為肉體的「分段生死」與精神的「變易生死」,由此可見,真正要「了生脫死」,並不容易,何況即使真正「了生脫死」了,也還不算功德圓滿,所以還要再經第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修行,才能進入「究竟位」而圓滿佛果,這才是真正的完成佛道。

第三大阿僧祇劫是成佛與否的關鍵,也是大乘、小乘的分水嶺。因為大乘以佛果為究竟圓滿,小乘則以阿羅漢果為究竟解脫。因此,當完成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之後,重視自了的聲聞羅漢便急於斷惑證入涅槃,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中阿含經》),這時因為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證得無漏智,所以身心俱滅,在未來也不再受到果報,而能享受自我解脫之樂。

但是胸懷慈悲度眾的菩薩,則「不住涅槃」而「留惑潤生」,因為菩薩如果脫離眾生,即不名為菩薩,所以留一點餘習才能倒駕慈航,返入娑婆,才有機會救度眾生;也唯有從利益眾生之中,才能成就佛果,這就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的道理。

不過,以上所說並不表示成佛要等到第三大阿僧祇劫才要行菩薩道,而是從發心學佛的那一刻起,就是初發心菩薩,就已經正式展開菩薩道的修學之路了。菩薩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屬第一大阿僧祇劫,十地中的初地至第七地,屬第二大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屬第三大阿僧祇劫,如此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進入「等覺」、「妙覺」,才算究竟成佛。

(星雲學說的立論根本)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9 04:5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