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480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成佛之路雖遙遠,佛性本具終能成
由於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時間,因此一般人總認為「佛道長遠」,覺得成佛是遙不可及的事,根本不敢奢望。事實上,成佛雖然不易,但並不表示不能。佛陀曾經做了這樣的比喻:一根木材隨著流水順流而下,只要在過程中不被岸邊的障礙物所攔阻,而木材本身也沒有腐爛,那麼即使時間再久,只要方向正確,總有一天會到達終點。
成佛雖然需要多生累劫的修行,但只要自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常行慈悲喜捨,不斷增上戒定慧三學,在修道路上依法而修、如理而行,總有一天一定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終會有見性成佛的一天。因為佛陀成道時早已明白宣示:「無一眾生不具足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顯現。」(《華嚴經》)
這段話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眾生與佛同樣具足佛性,所不同者,只在覺與不覺的差別而已。眾生因為一念不覺,因此「懷珠作丐」、「藏寶受貧」;佛陀因為覺悟緣起,因此見性成佛,所以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只不過眾生既然與佛同樣具足佛性,為何會渾然不覺呢?主要就是因為眾生「妄想執著」,也就是「無明」而不能如實知見真理,因此「執妄為真、執假為實、執無為有、執苦為樂」,所以起惑造業,流轉生死。
「我執」是生死的根源,我執不除,煩惱難斷;煩惱不斷,生死難了;生死不了,涅槃難證。所以佛陀開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證得涅槃之樂。因此《法華經》說:「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三法印」是「緣起說」的思想基礎,「三法印」說明「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空即佛性」,這也正是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的真理。佛陀當初因為證悟「緣起」而成道,佛陀成道後發出「眾生皆有佛性」的偉大宣言,此一「眾生平等」的思想,不但打破印度種性不平等的階級制度,也為世間的苦難眾生點燃了一盞希望的明燈。
因為此一偉大的平等宣言,說明佛性之前,眾生是平等的,既沒有階級之分,更沒有男女、老少、種族乃至生佛之別,有的只是「迷悟」之差而已。所謂「迷即眾生,悟成佛」,因此不管聖凡賢愚,只要依法修行,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最終必能知「苦」斷「集」而進趣「涅槃寂靜」的解脫世界,這就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所宣說的「四聖諦」。
不管「三法印」或「四聖諦」,其實都在說明,人生的實相雖然是「苦空無常」,但在苦空無常之中,有一個「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換句話說,凡夫的世界雖然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但只要我們證悟真如佛性,達於涅槃之境,就能享受永恆、安樂、自在、清淨的解脫之樂。
佛陀宣說「四聖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轉凡成聖」,如何由凡夫而證悟成佛的因果關係及修行之道;尤其佛陀宣告「眾生皆有佛性」,不但讓我們肯定自我,進而建立眾生平等的思想,不管對個人的解脫,乃至對社會的和諧,甚至對整個世界的和平,都有莫大的貢獻,都是為了創造人間的幸福安樂,都是在幫助眾生從痛苦的此岸邁向快樂的彼岸,這就是佛陀降誕人間「示教利喜」的本懷。
(星雲學說的立論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