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興趣當橋樑 心理師:4法助自閉症孩子展社交
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面對自閉症的小孩,他提供家長4項協助方法 。
聽到「自閉症」或「亞斯」這些名稱,很多人會聯想到:是不是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交朋友」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很艱難的挑戰吧?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面對自閉症的小孩,家長有4給予協助的方法:運用孩子的動機去引導口語表達、用興趣延伸互動、在遊戲中加入情緒覺察、安排小型合作任務。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提到,與其說有這樣特質的孩子對人沒有興趣,不如說人際互動的複雜多變,常讓他們不知所措。當無法隨時掌握對話情境或別人的反應,壓力就會累積,也更難建立安全感。
黃閎新說明,許多自閉症特質的孩子,隨著成長,也能慢慢找到自己最自在的社交模式,或許不用很多,只要有幾個懂他的知己,就很足夠。
黃閎新分享,孩子還小時,4個父母能幫忙練習的方法。
1.運用孩子的動機去引導口語表達:當孩子想要餅乾、玩具或出去玩時,引導他用簡單句子說出需求,而不是直接遞給他。若孩子尚不會完整表達,可先用單字或短語開始,逐步累積語言的信心。
2.用興趣延伸互動:找出孩子喜歡的物品或遊戲,先示範幾種不同玩法,例如積木除了堆高,也能比賽誰蓋得快,或兩人合作蓋一座城堡。過程中鼓勵輪流、等待、觀察對方的做法,讓孩子習慣雙向互動的節奏。
3.在遊戲中加入情緒覺察:當孩子因贏了遊戲而笑得開心,或輸了而皺起眉頭時,家長可以說:「你現在好像很得意喔!」或「看起來有點生氣對嗎?」讓孩子逐漸建立情緒與表情、語氣的連結,也更容易讀懂別人的感受。
4.安排小型合作任務:利用日常活動創造「需要彼此」的情境,例如和手足分工收玩具、一起折衣服、擺餐具,或共同完成一幅拼圖。這些任務不僅訓練協調與溝通,也能讓孩子在成功完成後,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成就感。
黃閎新補充,當孩子進入國小後,團體生活的適應與友誼維持會成為新的挑戰。只要家人持續提供支持與耐心,他們依然能在同儕之間,找到那幾位真正懂自己、並願意一直陪伴的朋友。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