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0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19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少則得,多則惑
少取反而獲得,多取反而迷惑。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學的東西少就會有心得,學的東西多就會迷惑。
少取反而獲得,多取反而迷惑。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學的東西少就會有心得,學的東西多就會迷惑。
1997年至1998年,我在荷蘭的萊頓大學教書。在外國教書很輕鬆,每週只有三節課,半天就能上完,有大量業餘時間可以看書或者旅遊。荷蘭美術館眾多,有一次我去參觀一座美術館,欣喜地發現裡面正在展出60幅世界名畫,如獲至寶。但我只有3個小時,要看60幅世界名畫,每幅畫平均只能看3分鐘。於是我只好走馬觀花,看得雲裡霧裡,這就是「多則惑」,看多了反而迷惑,難有什麼心得。
另外一次我去參觀一座美術館,正好趕上美術館整修,只展出一幅畫。既來之則安之,我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認真欣賞一幅畫,最後終於看懂了,此後終生不忘,這就是「少則得」。
今天談國學、談哲學也是如此,我們不是大學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我們是好學上進的知識分子,即孟子所謂的英才,所以要把握一個原則:讀書在精不在多。
如果對國學感興趣,我最多只會推薦七本書,儒家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家的《老子》、《莊子》,如果還有時間,年紀稍大一些,可以學習《易經》。學國學,這七本書是不能跳過去的,別的像詩詞歌賦、散文小說,都可隨個人興趣,做為業餘消遣。但如果不懂儒家、道家和《易經》,你無法想像中國人的祖先依靠什麼信念活在天地之間。
儒家、道家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任督二脈,一定要設法了解掌握。把這七本經典真正學通之後,我們會發現,其他各種文學、歷史作品,都是以這兩家的思想做為基礎,再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的應用和發揮。文/傅佩榮
《哲學與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