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研究發現人類骨盆如何演變成支持直立行走的關鍵結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9-10 20:58: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人類能夠直立行走,而其他像是大猩猩和黑猩猩這樣的親戚,卻還是得趴著走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我們的骨盆裡!哈佛大學的特倫斯·卡佩利尼教授和他的團隊,最近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揭示了我們骨盆這個「直立行走的基石」,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現在的模樣的。

我們的骨盆和大猩猩的骨盆差別可大了。大猩猩的骨盆像一個高高的、窄窄的框架,這樣的結構適合爬樹,但對直立行走並不友好。而我們的骨盆,則像一個寬闊的碗,適合支撐我們站立和走路的需求。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這一切其實是從數百萬年前,某些基因的改變開始的。


與早期髖骨發育密切相關



圖片解釋了人類髖骨在演化與發育上的關鍵轉變,幫助我們從四足走路進化成直立行走。
a:在非人靈長類和老鼠,髖骨呈縱向生長並從中段開始骨化;在人類,早期髖骨前後變寬、上下縮短,骨化則延遲並從後方向外放射,使髖骨變得又短又寬。
b:隨著骨化進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及股直肌等重要肌群早期就附著其上,為直立行走打下基礎。
c:SOX9、PTH1R、RUNX2 等基因共同控制這些發育轉變,改造了我們的髖骨結構,成為人類能夠邁開雙腿的關鍵。
圖/《Nature》


卡佩利尼教授和他的團隊,透過分析128個來自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胚胎樣本,發現了骨盆變化的兩個關鍵步驟。首先,人類髖骨的生長板發生了90度旋轉,讓髖骨變得更寬,這是為了支持直立行走。接著,骨盆的骨化過程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的髖骨從後部開始生長,並向外擴展,這是我們能夠維持穩定行走的關鍵。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三個在這些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SOX9、PTH1R和RUNX2。這些基因不僅控制著骨盆形狀的變化,還關係到我們的大腦如何發育。這些發現還指出,這些變化大約發生在500萬到800萬年前,當時我們的祖先與大猩猩的分歧開始出現。

這些基因變化不僅幫助我們適應直立行走,還解釋了「分娩困境」的問題——隨著大腦變得更大,骨盆必須足夠寬闊來容納它們,同時還要兼顧有效的行走。事實上,從4.4百萬年前的Ardipithecus ramidus到3.2百萬年前的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我們的骨盆形狀已經開始顯示出這些「雙足行走特徵」。

這項研究不僅讓我們對人類骨盆的演變有了更深的了解,還讓我們明白,為什麼人類能夠在地球上四處走動,這一切都跟那個在我們身體裡的「骨盆」密切相關!而且這些發現,也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發展與基因疾病的關聯,甚至對未來的醫學研究也有啟發。



資料來源 : 明日科學
https://tomorrowsci.com/globalnews/20250903_01/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28 21:5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