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10-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8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14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紙塑神像 保存者:蔡爾容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其他
保存者:蔡爾容
認定理由:
(一)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二)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
(三)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影響最大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宗教起源於商周之前之先民時期,當時以壘石為像以祭社神,而其遺風尚可見於北京之地壇;而至周朝,出現了以草紮為內胎外披彩布之神像,稱為葛像,其記載見於禮記壇弓篇,而其遺風尚可見於道士幫信徒制煞改運時所用之草人;直至東漢蔡倫發明紙張後取代乾草,此時最先出現了神像之掛軸,進而出現了半立體之紙塑神像及竹篾彩紙紮成之燈座,進而出現大型立體之紙製神像(見於酉陽雜俎之里俗篇);至魏晉南北朝時,始出現木胎泥塑之神像;直至隋唐之際,才有木雕神像、金銅佛像出現。
自東漢蔡倫發明紙後,紙製工藝品陸續出現,此項工藝源自於東漢後期洛陽皇帝祭天祈福儀式所用,而紙製神像的起源早於木胎泥塑及木雕神像或金銅佛像,但千年來,此項古老工藝的成品每每在廟會慶典中被焚毀殆盡,技藝的傳承與作品的保存均十分不易。早年,蔡爾容的父親便是臺灣碩果僅存建醮神明紙塑臉譜的工藝師,原從事科技業的蔡爾容為繼承衣缽,於是投入此項已有千年歷史的工藝,與卜雅菡共同鑽研已失傳百年的「脫胎換骨法」紙塑神像,終於從古書的隻字片語中推敲並還原此項技法,採用現存最接近蔡倫所造的竹製手抄紙(竹子紙)為基本材料,並以最原始天然的「糊」為黏著劑,經塑形、陰乾、修剪、整形、上彩、彩繪、造型、組裝等數十道純手工且傳統工序製作紙塑臉譜,且還原失傳百年的「脫胎換骨法」紙塑神像,亦開發出如筆筒、書籤拆信刀、面具等精緻的文創商品,不僅是中國與台灣,也是全世界唯一專精此技法之人。蔡爾容找回了這項瀕臨消失的歷史記憶與手藝,並加以發揚光大,為寶島臺灣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
布袋戲又名掌中戲,源自中國閩南一帶的地方戲劇。隨著泉、漳移民來到台灣,成為台灣早期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傳統布袋戲的演出,不論彩樓、木偶、行頭、配樂以及戲本,都精緻典雅,融合民間雕刻、刺繡、音樂、文學等藝術於一爐,題材多為歷史掌故與民間傳說,並代代相傳,布袋戲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風光了好些年。阿公蔡文茅(文芳),鬍鬚濃密,大家都叫他「火性師」,正是國寶大師「李天祿」的同門師兄弟,資歷技術比「黃海岱」大師更深更精湛,父親蔡錦清從小手藝精巧,年輕時即幫阿公雕刻布袋戲偶頭,隨著戲班演出也認識了很多後埸文武場師傅及道士,都稱讚他的手藝好。於民國38年後,原本祭祀用「紙頭」全來自中國,因台海斷絕連繫而缺貨,但神明祭典不能停不敢斷,只好找手巧的父親想法子幫忙製作「紙頭」,沒想到卻開啟意外的人生。
蔡爾容,生長在操演掌中戲及製作「紙頭」維生的家庭中,從小在家就會幫忙工作,當布袋戲傳統戲曲逐漸走入式微的命運時,製作道教祭祀普渡用的神像「紙頭」的父親已是全台灣唯一製作神明紙臉的工藝師了。
蔡爾容在求學時期主修化工系,在五專三年級時就考取乙級證照,但卻因緣際會之下,轉向科技業發展,積極投入電腦軟體ERP與MIS系統開發,過程中曾受聘設計竹科管理局的財務系統軟體,高雄漢神飯店與尖美飯店仍繼續使用蔡爾容所設計之MIS系統,是一位極被看好的科技人才。就這樣在科技業打拼近10年,當到五星級飯店電腦經理。
民國83年,這時兒子出生,而留在鄉下的父親中風、母親罹癌,蠟燭兩頭燒的蔡爾容,與妻子卜雅菡徹夜商量後,毅然決然放棄人人羨慕的高薪科技人身分,回到北港這個小鎮,負起了照顧父母與承擔家族事業的責任,他覺得父親所傳下來的技術,只用在整尊神明的「臉」的部分,每每祭典結束火化之後就沒了,覺得很可惜,所以除了接手父親傳下之舊有的「紙臉」技藝外,更是積極的研究「正統脫胎換骨法」製作紙製神像。這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很多的挫折與失敗,但他仍努力不懈,在經歷了五~六年多的時間,終於漸漸的拼湊出一千多年前古人利用竹子紙來製作紙塑神像的方法與技術。此技術原在台灣也失傳百年,蔡爾容遍尋古書從隻字片語中找尋作法,還原此失傳技法。
(雲林縣政府)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