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8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健常識] 孩子發脾氣是求救?心理師:理解非語言訊號 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孩子有時會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例如一方面撒嬌黏人,一方面卻又大聲吵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這些行為表面上看似反覆無常,其實多半是情緒過度累積後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境:孩子放學回家,丟下書包卻一言不發。當父母試著詢問「今天怎麼樣?」時,孩子只簡短回答「沒事」,甚至隨後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一下子靠近父母黏在身邊,一下子又突然發脾氣。心理師黃閎新表示,這些情境往往讓父母更加焦急,不斷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即使孩子沒有明說,他們的情緒早已透過非語言訊號表現出來,只需要我們放慢腳步,仔細去理解。

非語言訊號透露情緒 希望獲得安全感
黃閎新心理師指出,孩子的行為、表情和聲音,都是他們傳遞情緒的重要方式。例如,當孩子突然主動撒嬌時,眼神與聲音可能同時帶著不安,這是一種需要被安撫的訊號。且孩子會反覆詢問父母已經回答過的問題,並非單純健忘,而是透過確認獲得安全感。這些細微行為正反映了內心的焦慮與需求。若父母能夠敏銳察覺,便能更快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遊戲與創作表達心情 是情緒投射出口
許多孩子會透過遊戲、塗鴉或故事創作,來表達難以言說的心情。他們可能將憤怒、焦慮或害怕的情緒投射到遊戲角色上,或者在繪畫中呈現出內心的擔憂。黃閎新心理師提醒,這些作品往往蘊含隱喻,需要父母耐心觀察與解讀,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單純的遊戲。透過這些線索,父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狀態。

發脾氣與矛盾行為 其實是求救訊號
孩子有時會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例如一方面撒嬌黏人,一方面卻又大聲吵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這些行為表面上看似反覆無常,其實多半是情緒過度累積後的表現。黃閎新心理師解釋,當孩子無法以語言表達時,他們可能選擇以發脾氣來釋放壓力,這是一種「隱形的求救訊號」。父母若能將其理解為情緒表達,而非單純的調皮搗蛋,就能更有耐心地應對。

三個有效方法 父母開放式回應更好
黃閎新心理師舉例,首先父母可以透過「先描述再猜測」的方式,幫助孩子意識到情緒被看見。例如:「我看到你眉頭皺起來,好像有點擔心?」這種表達不會給孩子壓力,反而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

其次,避免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有時孩子更需要的是情緒上的陪伴,而不是立即的答案。單純坐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往往比任何建議更有力量。

最後,父母可以用開放式的提問,例如:「你需要我幫忙嗎?」這樣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要開口,而不是被迫回答。這種方式能讓孩子逐漸建立對溝通的信任感。

忽視情緒造成反效果 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
許多父母出於關心,會習慣性地追問「你到底怎麼了?」然而,黃閎新心理師表示,這樣的語氣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過大,進而更封閉自己。另外,一些父母過快下結論,例如「不要想那麼多啦」或「沒什麼大不了」,雖然出發點是安慰,卻可能讓孩子覺得情緒被忽視,進而不願再分享。避免這些反應,是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重要關鍵。

父母不需要立刻完全解讀孩子的所有情緒訊號,重點在於「慢下來」並展現出理解的意圖。黃閎新心理師指出,即使猜測不完全正確,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當孩子逐漸意識到情緒表達會被傾聽、被尊重,就會更願意以自己的方式開口說出感受。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父母持續投入耐心與陪伴。

陪伴與理解情緒 是最重要支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面臨情緒波動與困擾。黃閎新心理師建議,與其急著要求答案,父母更應該做的是提供一個安全而穩定的環境,讓孩子能自由表達。當孩子沉默時,請記住:沉默並非拒絕,而是一種不同形式的表達。透過觀察、理解與陪伴,父母才能真正成為孩子心靈的支柱,幫助他們在情緒風暴中找到安全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2 23:1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