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67|回覆: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龍(亞洲)的介紹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11-6 08:21: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獻給所有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
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大家應該在很多場合見過"龍"這種迷幻生物的存在
不論是在遊戲、藝術品或是宗教上都能見到
在東方亞洲地區...龍是吉祥的象徵
在佛教及道教文化中..龍甚至為護法神的存在
反之在西方..龍倒是邪惡的象徵
被視為撒旦的化身
那麼"龍"..到底是什麼?
又有哪些是相關的存在??
小弟在這裡向大家介紹...在民俗..在宗教上籠的存在

之前..有位大大有介紹到龍
這篇文章...將更為詳細的將中西方"龍"做個介紹

中國的龍
  中國人一直自許為「龍的傳人」,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因為遠古的時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後流傳數千年,神性越來越強的龍。
  據說當年鯀奉派下凡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著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著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
  鯀看著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天庭交差的時候,當時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左傳、昭公十七年》),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僕注引《歸藏、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注引《歸藏、啟噬》),他用疏導的方式來將這場可怕的洪水結束掉,而在這段治水的過程中,一方面他運用龍乃水神的力量解決了許多問題,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許多隻興風作浪的孽龍,轉而幫助他治水,長江三峽中的「斬龍台」和「錯開峽」據說是當年禹斬掉一隻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著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自此,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至於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呢?據說龍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條小蟲一樣,也可以變成天上騰雲駕霧的的神獸,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種生物,不過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龍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隻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後來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用了這種說法,並且將「鱗似魚」換成了「鱗似鯉」,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鬚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說法,也因為九九陽數的這種說法,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龍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領,因為九九乃至陽,至陽之物當然能夠輕易的降服一些屬陰的魑魅魍魎、妖邪之流。而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來山,山上有一座射龍廟,廟裡珍藏著一具龍舌,「其形如劍」。而古代的人在替這種神獸作畫的時候,也有一些繪畫上的忌諱:嘴忌合、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在畫龍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畫龍點睛」,「畫龍點睛」這句話到了後來則變成形容人用精闢的詩文或語句來點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語,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南梁畫家張僧繇是個專門以畫龍聞名於世的畫家,據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載,張僧繇曾應邀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白龍四條,龍鬚龍爪龍頭龍身龍尾龍鱗一應俱全,但他就是不肯點睛,且說一但點睛,這些白龍就會乘風飛去,百姓們不肯相信,以為他信口開河,再三要求他為龍點睛。張僧繇實在熬不過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筆蘸墨,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隻白龍,只肯為另外兩隻白龍點睛;鋒毫落下,兩條白龍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須臾間雷鳴電閃,白龍身在的畫壁從中裂開,兩條白龍乘雲駕霧而去,只剩另外兩條沒有點睛的白龍還留在畫壁上。張僧繇除了會「畫龍點睛」外,據說他還能「畫鎖制龍」,他在昆山惠聚寺,「畫神於兩壁、畫龍於四柱」,方圓百里之內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癘,只要來到壁下虔誠祈禱一番,再停留個片刻就可以痊癒,但是每逢天色陰暗,風雨欲來的時候,牆上的飛龍就蠢蠢欲動「潗潗其潤,鱗甲欲動」彷彿要乘風飛去一般,於是張僧繇就畫了一把鎖將龍制住,讓他不能逃脫這個地方。
  說起龍,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鳳了,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牠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牠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於牠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於龍象徵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虎,百獸之長,牠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牠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所以在山風極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謂的「虎」字碑來鎮壓這些怪風,台灣的早領古道就有一個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鍊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鍊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裡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而在古代的中國到底存在過哪些龍類呢?我們就從黃帝的時代開始講起吧!當年黃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戰的時候,蚩尤帶著手下的魑魅魍魎出戰,而黃帝則帶著他所訓練的一些猛獸以及神兵出動,雙方各出奇兵,黃帝派出了手下的「應龍」,他是一條掌管雨水,長著翅膀的龍類,本來想要以他的大水來淹沒蚩尤的大軍,沒想到蚩尤那邊的風伯、雨師率先出動,打得「應龍」根本無法發揮他的實力,最後狼狽而逃(據說後來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幫他治水和規劃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黃帝只好請出他的女兒「旱魃」將風伯、雨師的水全部給蒸發掉,讓黃帝在這一回合中贏得了勝利,但是在後來戰爭結束後「旱魃」因為耗了太多的法力,沒有辦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災害;就這樣,我們掌管雨水的「應龍」在第一次出戰的時候就很狼狽的吃了敗仗,不過以後每當人們要求雨的時候,就會塑出一個「應龍」的形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回應,這樣也不算敗的太慘,至少和「旱魃」比起來,他是輸了片刻,但是後來則是受到大家的歡迎,「旱魃」則還是四處遊走,給人類帶來不幸的旱災和飢荒.......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鯉魚躍龍門」,一隻小小的鯉魚在躍上龍門之後,就可以變成驕傲尊貴的的巨龍,這中間到底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中記載了:「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難怪許多人會把科舉制度或是現今的考試比喻做「鯉魚躍龍門」,看看這麼激烈的競爭,幾乎可以說是比台灣的聯考還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龍門的鯉魚,往往因為耗盡力氣而不能繼續游回原來的出發點,最後只有「曝鰓龍門」,變成蝦蟹食物的一條路。這裡所指的龍門是黃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就向上文所講的,兩岸峭壁對峙,的確很像是一個雄峻的門,而這裡也是禹當初傳說中疏導洪水時所開鑿的一個水道;當地的傳說則是,有一群各式各樣的鯉魚自東海而來,逆流而上到黃河龍門附近向禹報名,大禹鼓勵他們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們鼓鰓搖尾,用盡力氣向上躍,躍了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到達龍門,因為龍門高達百丈,後來他們又一條為一條墊高,再躍上七七四十九丈,這加起來總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見這些鯉魚們這麼努力,於是搧過一陣清風,讓這些鯉魚都藉著風力躍上龍門,只剩下最後為大家墊背的一隻金背鯉魚沒有辦法躍上龍門,他靈機一動,藉著水力躍上浪峰,再用尾巴拍擊浪尖,一躍就姿態優雅的越過了龍門,大禹看了心裡高興,馬上就給這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於是魚龍變化,從此這條由鯉魚變成的龍就奉大禹之命鎮守此處龍門。
  另外一種為人所熟知的龍類則是蛟龍,傳說中他是能夠引動大水的神異龍類,他的形象則在晉人郭璞為山海經,中次十一經所做的註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有白廮,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據說他的尾部有個環,能夠在身體穿過某些東西之後,在用頭去穿過這個尾部的環,來把這個物品束綁住,不過傳說中沒有說明蛟龍做出這種奇怪行為的原因,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當鑰匙圈之類的物品?不過蛟龍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連飲水的猛虎都會被拖進潭中,而過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這種為禍的龍類,在遇到蛟龍襲擊的時候,受害者往往會「必笑而沒」,被嚇得癡呆了,反而笑起來,最後跌入水中,成了蛟龍的餌食,另外有一些龍格比較低下的蛟龍,他們攻擊人的方有點類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鰻,會先用他們腥臭不已的口水將你全身舔一遍,最後再將受害者拖入水中,從胳肢窩下吸血,血不盡不罷休,常常有人遭到這種蛟龍攻擊之後,數天以內,屍體浮上岸邊的時候,兩腋下會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處除三害中的斬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聽過的故事,這裡也不再多言。而在傳說中有也所謂的蛟人的蹤跡,往往在海邊可以看到這些形體類似外國傳說中的半人魚的生物,有許多的漁夫不慎將他捕上岸後,會好好的照顧他,不過最後不是蛟人過度悲傷而死,就是漁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園,比較特殊的一點是,這些蛟人的淚珠都會化成極為閃耀動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錢,有許多蛟人都是以這些淚珠幫助他們的恩人,或是換取自己的自由,龍宮中自然也收集了許多這樣的寶物。
  要談到種種的龍類,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詳的「龍王」,不過龍王一詞卻是從西域引進的,在翻譯的《妙法蓮華經》中第一次出現了龍王的名稱,而這裡的龍王有八位,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三娑伽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義伽龍王,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斯龍王,八伏缽羅龍王。而在《華嚴經》中,則出現了十位的龍王,而且跟《妙法蓮華經》中的龍王名稱不完全一樣,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幢龍王,六德義伽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靜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而這些龍王的職務是什麼呢?在《華嚴經》中的記載是這些龍王「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些龍王扮演的是跟興雲布雨有關的神職,而這些傳說到了明清的小說時更有了許多的分支出現,在《封神演義》中,東海龍王是敖光,南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明,西海龍王敖吉,而在《歷代神仙通鑑》中他們的標簽更長也更為詳細,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而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孫悟空為了找到一些稱手的兵刃,一路殺到了東海龍王敖廣的龍宮,拿到了一個「天河定底神珍鐵」,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這神兵之後,老孫仍不滿意,再向南海龍王敖欽要了一頂鳳翅紫金冠,向西海龍王敖閏要了一副鎖子黃金甲,向北海龍王要了一套藕絲步雲履,穿戴妥當之後,老孫感到十分滿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經典中,承繼了佛教的概念,出現了許多的龍王,四海龍王、諸天龍王、五方龍王等等,而這些龍王都必需要聽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來進行他們的職務。印度傳說,雷雨之神因陀羅,就是佛教中的帝釋,住在須彌山頂,當帝釋要出巡的時候,伊羅婆那龍王,就幻化為莊嚴的六牙白象,帝釋就騎乘而去,這既是乘龍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語,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龍,也可以是象,所以當時佛經的翻譯者將「那伽」譯為龍象。
  龍的身份、種類複雜自不在話下,但是連他們的龍子龍孫都是複雜的緊,「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這民間傳說中的九子還都不大爭氣,沒有一個有龍的神威的;他們是:一曰霸下,形似龜,好負重。宮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豎在龜背上,而這些被重物壓得不亦樂乎的傢伙就是龍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腳蛇,好東張西望,宮殿階柱及殿頂,以及在民間房屋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三曰蒱牢,有點像龍,但是非常喜歡大吼大叫,雖然生活在海邊,但是卻沒有辦法像他的父祖輩一樣呼風喚雨,相反的還十分害怕鯨魚,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這個弱點,在寺廟、祠堂上的鐵鑄鐘鈕就是照著他的形象來做的,而撞鐘的木柱都是雕成鯨魚狀,這樣據說撞擊起來會特別大聲,這個傢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臉都丟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訟,古代監獄門上刻的虎頭是他的樣子,五曰饕饜,形似狼,好飲食,鼎蓋上雕的獸頭就是這位龍子。六曰狻猊,形似師,好煙火,又好坐,廟中菩薩坐騎和香爐上雕的獸頭是其遺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好音樂,胡琴上刻的獸頭就是這一位龍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殺,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所以大多將其雕像雕在門上,取其好閉之意,當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進入這個家中,免得宵小光顧。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句話相信只要是看過「倚天屠龍記」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關屠龍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這裡再多提,只不過在歷史上的確有種寶劍是跟龍有關的,而且這些神兵有些時候還會以龍的形象出現,他們就是所謂的「龍泉」劍,原產地是浙江。據說春秋戰國時代的著名鑄劍家歐冶子,四處雲遊要找尋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點,當他來到秦溪山下時,發現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邊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歐冶子就在山邊架起了爐火,採附近山中鐵礦之精融鑄,並且用七星湖水焠鍊,鑄成「龍淵」、「泰阿」一雌一雄兩劍,劍一鑄成,就化為飛龍雙雙飛去。於是此處就改名為「龍淵」,後來到了唐代時,為了避唐高祖的名諱(古代人對這種東西可是很認真的,父親若是名號裡面有什麼字,子孫輩的大都會避而不用,以示尊敬,不過也有些特立獨行之士對此大表反對,認為拘泥於形式,十分可笑。),而將「龍淵」改為「龍泉」;而那座湖也被稱為「劍池湖」,並且該地建有歐冶子廟,代代鑄劍人無不奉祀;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座楚墓裡發現兩把越王劍,據說是由歐冶子所鑄造的,埋藏於地下兩千多年,出土後不但毫無繡蝕,光彩逼人,而且依然鋒利無比,有時候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能夠讓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人製造出現代人還沒有把握能夠與其比較的寶劍呢?龍泉寶劍之所以會受到歷代英雄的另眼相待,多半是因為下面這幾個原因,第一是堅韌鋒利,第二是剛柔兼備,第三是寒光逼人:龍泉寶劍全憑手工磨光,用的磨石是龍泉境內的一種名叫「亮石」的石頭,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但磨出便青光悠悠,光彩耀人。第四是紋飾巧緻:在劍身上雕刻花紋是龍泉劍的另外一項絕技,也是一個傳統標誌,所刻的花來自寶劍起源傳說中的七星和飛龍圖案。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憑著數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一番,刻好後澆上銅水,再鏟平加磨,七星和寶劍就永留劍上了。
  在前一陣子大宇公司出版的「仙劍奇俠傳」中,提到了上古的水魔獸,而最後復活時又以九頭蛇怪的形象出現,筆者沒有請教過設計者這個故事的由來,但是根據筆者手頭的資料,如果沒有錯的話,也許筆者能為各位解答這個九首蛇怪的真身與由來。《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了撞斷天柱,導致大水瀰漫,天地異變,勞動女媧出面煉五色石補天以救天下黎民蒼生,的水神共工之臣下﹣﹣相柳的形象,「九首人面,蛇身而青」,而在《大荒北經》中又有記載道「九首蛇身自環」,他的身體像章魚的觸臂一樣扭曲在一起,相柳除了具有應龍一般招雨的能力,「所抵,厥為澤谿」,「其所歎所泥,即為源澤」,幾乎是只要他接觸到的大地或是森林,馬上就會化成水澤,連他歎氣或是吐出來的嘔吐物,都會將肥沃的土地化成無法耕種,有瘴氣的沼澤,而且相柳生性殘暴貪吃,他的九個頭,「以食於九山」,或「食於九土」其貪暴可見一斑,而在屈原《楚辭、招魂》裡面還提到,九首雄虺還會「吞人以益其心些」,《楚辭、天問》中也還提到了「雄虺九首,倏忽焉在」,表示他的速度極為迅速,動作如此迅速而又殘暴貪吃的遠古魔獸對人類的危害著實非常的大;而在古代的中國,這一隻殘暴無比的九頭怪蛇是由誰消滅的呢?前面提到,夏禹由於具有龍格,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隻黃龍,而黃色又是所謂的中央正色,自然是身份最高的龍類所以降服這隻上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妖獸的工作無可避免的交到了他的手上;《海外北經》中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刃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大荒北經》中「禹湮之,三刃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這個遠古的魔獸不但殘暴凶猛,連他的血都其毒無比,在大禹為了治水大業宰殺了他之後,他所流出來的血讓當地連五穀都無法耕種,大禹索性在該地深掘坑洞,並且建了一座祭壇以為鎮壓,以免這個上古魔獸再有機會作怪,再讓世間生靈塗炭;不過很明顯的,在「仙劍奇俠傳」中不知道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這一隻「水魔獸」又被喚了出來,為禍人間(筆者只有一點覺得怪怪的,拜月教主在和水魔獸合體之後,看起來怎麼有點像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賽頓咧?)。大宇公司的角色扮演遊戲中,往往有許多角色或是故事情結是從中國古代的傳說中擷取或改編出來的,有興趣的玩者不妨從一些古籍中看看這些故事的來源,相信會十分有趣的。

《 本帖最後由 lendlice12 於 2007-11-8 02:51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7-11-6 12:13:31 |只看該作者
好長的文章..看完眼睛好酸
可惜沒有圖片介詔

Rank: 5Rank: 5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7-11-6 13:41:03 |只看該作者
介紹的很詳細
可惜太密麻
下次再回來看剩下的一半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8-8-4 22:08:03 |只看該作者
很好的見解,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8-8-5 01:28:50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 
讓我又懂了許多龍的知識

Rank: 2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8-8-5 16:12:34 |只看該作者
大大去哪找那麼多資料ㄋ~~佩服佩服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朋友二號2 -1 2008年8月1日起,環瀛搜奇區禁用注音文, ...

總評分: SOGO幣 -1   查看全部評分

沈公子 該用戶已被刪除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08-8-24 20:45:4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1-2-1 15:01:51 |只看該作者
夏朝是中國最有建設性的朝代,
沒夏朝可能農耕文化很難發展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1-2-1 16:53:33 |只看該作者
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
許多事情都很難追朔到..

龍和鳳凰真的是神獸的存在呢~
不過字真的蠻多的= =

Rank: 2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1-2-1 19:16:54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讓我更中國龍的知識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7 00: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