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31|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60.【典故100問】「春聯」的由來?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0Rank: 10Rank: 10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9-28 03:06: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春聯的由來-

1.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相傳古代有一兇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們就相信在門楣上懸掛桃枝可以驅鬼;後來又盛傳山林裡住著「神荼」、「鬱壘」兩位神仙專門吃鬼怪,人們就把桃枝刻成這兩個神的模樣懸掛在門上,期能永久平安,這就是所謂的桃符。

後來桃符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這紅紙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

從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聯一直是社會的縮影與人文現象的表徵,是創作者與所有人的心理投射與職業生活的顯象。因此,瀏覽一地的春聯,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徑。

 



2.很久以前,東海上有做度朔山,又叫桃都山。山頂上有顆神奇的大桃樹,桃樹上站著一隻雄雞,每天清晨,當第一線陽光衝破黑暗,照射在大桃樹上時,大雄雞就開始引吭啼叫,這時千家萬戶的雄雞也跟著啼叫起來。但是,度朔山上來了一群妖魔,專門啃吃桃樹,使得大雄雞沒有啼叫的地方,因此讓世界上的雄雞都不知何時要啼叫,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

  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派「神荼、鬱壘」兩位神仙去捉拿妖魔。「神荼、鬱壘」兩位神仙到了度朔山便將所有的妖魔捉起來,並且捉去餵老虎。「神荼、鬱壘」日夜在桃樹下旬奪,妖魔都不敢來搗亂了。人們漸漸在心中默認「神荼、鬱壘」是管理天下眾鬼的「鬼王」了。

  後來,從周代開始,人們都在除夕這天,用桃木雕刻的「神荼、鬱壘」立在門口,以求平安。又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寫在桃木牌上,這就是「桃符」的由來,流行於南北朝時期。演變至五代十國時期,蜀國后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這兩個句子就成了最早的春聯。

  據說,普遍張貼春聯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有一天,明太祖於除夕傳旨:無論公卿士庶,門上都須張貼春聯。並且在傳旨以後,又親自書寫春聯,分賜大臣。當年明太祖在推行張貼春聯習俗的時候,曾經在南京流傳一段頗饒趣味的佳話。

  因為太祖出身平民,凡事仍保持著他往日躬親體察的作風。所以,他於傳旨普遍張貼春聯後,就微服出宮,到民間私訪觀察去了。在古代,皇帝傳旨,有誰敢怠慢。所以太祖一出宮門,就看到滿街滿巷,家家戶戶都貼上了美麗悅目的春聯。接著他又到處看看那些春聯的文字,發現都是歌功頌德、鼓舞昇平的佳語,不由滿心歡喜。就在這個時候,他在一處淺門窄戶的陋巷裡,發現有一家門戶沒有貼上春聯。於是他就隨手叩門,探究原委。主人告訴他,因為是以閹豬為業,不曾寫字,雖然也準備筆墨,但是沒人替他寫,只有靜候官家前來追究了。主人一面說著,一面拿出了紙和筆,表示非常惋惜。太祖聽了主人的話以後,馬上靈機一動,立刻要主人磨墨展紙,提起筆來,為這位平民寫了一幅春聯:「兩手分開乾坤路,一刀截斷是非根。」當這春聯貼出以後,很快的就被發覺這是皇帝的御筆,遂傳遍全城,而成為民間流傳的一項美談了。從此,春聯就成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項裝飾了。

  目前春聯是台灣新年習俗中,最重要的表徵,人們都於除夕之日,在門口、窗前、米缸、雞舍、豬圈以及家中其他適合張貼之所,貼上鮮紅的春聯,一方面表示新年到來,同時也可以討喜氣和吉祥。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舖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桃符」。
  
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於: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脯兒,就魂靈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鬱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鑭。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鑭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中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春聯在中國長盛不衰。很多中國人,如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以往,潮汕對聯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春聯的正確貼法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每幅的最後一個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正確的貼法是:
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
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及入聲字在右邊。
其中入聲字的判別方法是用台語發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兩幅的最後一字都是第一、二聲,就必須用台語唸看看是否為入聲字哦!
下面舉幾個例子:

    天賜平安福祿壽(右)   源運昌隆增百福(右)
    地生金玉富貴春(左)   富業振興獲千祥(左)

 

春聯 不可或缺的過年品
每次看見大家在貼新的春聯
就有一種舊的已去新的馬上來 那種感覺
而且我也很喜歡看別人寫春聯
因為看見毛筆沾墨 揮灑在紅紙上 就是一種美

不過 我也有聽說
如果春聯在這一年中 有脫落
這年就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拉
不過看見春聯掉下 還真不是一種美景的說


 
 






《 本帖最後由 longlkk 於 2008-9-28 03:12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kyo7647 + 3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11 20: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