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7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68.【典故100問】「寒食節」的由來為何?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9-29 23:37: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68.【典故100問】「寒食節」的由來為何? 

介之推

 



【寒食節由來】
  1.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複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並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裏,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後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願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這就是清明「折柳插頭」習俗的由來。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而清明節掃墓,那是是宋代以後出現的事了


 
  
  2.關於由來的其他說法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裏。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幹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
                                                             大家來多了解一些
----------------------------------------------------------------------------------------------------------------------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禦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複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習俗】
  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宣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曆》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于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穀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6、寒食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禦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8、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寒食節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價值】
  寒食節的意義遠大於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為母,清明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說,寒食伴隨著吹面不寒的楊柳之風,在歲時節日的演變過程中靜靜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沒有寒食,幾無可能。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遊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1、社會、歷史價值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深入民心。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遊,演變為今天的“旅遊黃金周”;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
  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我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2、文化價值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
  在元雜劇及近代京劇、晉劇、現代晉劇、明代小說都有許多介之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從東漢以來,關於介之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3、藝術價值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歷史名著反復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鑒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我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餘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我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寒食節詩歌】
  《和子由寒食》 蘇軾
  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裏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禦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曆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禦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途中寒食》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塚》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寒食》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日獻郡守》 張友正
  入門堪笑複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


 

【寒食節典故】
  割股奉君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饑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饑不能行,眾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嚥;忠臣介子推偷偷的進山溝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嚥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介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得淚如雨下。
  ——這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裏。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麵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幹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
  介休綿山——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
  在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是五月端午,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對此,葉劍英元帥有過精闢論述:“以寒食寄託哀思,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難日乘龍舟往汩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為了紀念屈原,一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子的軀體。這是無權的人民群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寒食節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文公上綿山悼念介之推。當時,晉國公子重,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他觸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你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上故事,在先秦時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莊子•盜拓篇》、屈原《離騷•惜往日》、《呂氏春秋•介立》及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劉向《說苑》等歷史名著中都有記載。
  後來,介之推隱居被焚的綿上成為介休縣的來歷,《左傳》雲:“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司馬遷《史記》說得更明白:“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秦始皇統一全國劃分郡縣時,將介之推隱居之邑命名為“界休”縣。按《辭源》注: “界”的本義為“邊界”;“介,作界”。而“休”,《說文解字》注曰:“息止也,從人依木”。可見“界休”與“介休”本為同義,都有以綿山一帶為子推封田“疆界”或“邊界”之義,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時“界休”縣,隸太原郡,兩漢沿襲,《漢書•地理記》、《後漢書•郡國志》都有明確記載。到了晉代,自稱為“左傳癖”的著名學者杜預在其《春秋左氏傳集解》中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從那時起,“界休”改為“介休”,介之推隱居在介休綿山成為定論。後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記》以及歷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縣誌》,都有詳細而準確的記載。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介之推被焚的確切記載,最早當為西漢末年桓譚《新論》卷11《離事》中說“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顯然,西漢時期,為紀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習俗已擴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後《後漢書•周舉傳》記載更為明確:“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這裏不僅說明瞭寒食是因“介之推焚骸”的“舊俗”,而且寒食時間延長到一月。三國時魏武帝(曹操)在《明罰令》中雲:“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之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文中不僅提到寒食範圍已由太原一郡擴大到三晉各地,而且時間增加到“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可見三國時期寒食習俗愈演愈烈。到了兩晉南北朝以後,記述寒食習俗是為紀念在介休綿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隨處可見。周斐《汝南生賢傳》曰:“太原舊俗,以介之推燒死,至其亡時,民為絕火食,老少多死。”東晉陸翽《鄴中記》載記確切:“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耳為逃避酈姬迫害而流亡國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時,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複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不獲。文公無奈,聽人之計,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但直到大火熄滅後,才發現介之推母子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詔,在介之推忌日,禁煙寒食。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每到親明節喜歡包潤餅吃

沒想到寒食節和清明節日子那麼靠近
剛開始以為是冬天那附近的日子
不太了解 這是什麼日子
最後查資料
才暸解
之前 小時候看過的故事中的孝子其中一位
想想很多孝子 都是孝感動天
讓為人子女的自己 要好好報答父母恩情
不要到子育養 而親不再
多多存著感恩心態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kyo7647 + 3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11 20: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