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2
- 最後登錄
- 2012-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3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象鼻山
象鼻山又叫象山,在桃花江與灕江合流處。山高百餘尺,周圍約一裏,遠看近看都象一匹伸鼻汲水的大象。傳說這大象原是天帝的侍從,隨天帝南巡,因病被天帝抛棄在灕江邊。它病癒後,就決心幫助救活它的人們耕田,不再給天帝當奴隸。天帝派天在將來抓它,它奮勇抵抗,爲天將陰謀刺殺。如今,它成了桂林市的象徵。象山緊靠原桂林城的文昌門,爲歷代攻打桂林的軍事要地。一三六八年明朝大將朱亮祖玫桂林,曾屯兵山下。一八五二年太平軍圍攻桂林時,也在山上架起大炮轟擊清軍。
象鼻山風光包括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雲峰寺、舍利塔等。水月洞,是“象鼻”和“象腿”間的一個圓形大洞,高約十米,兩面貫穿,江水流漾其中,好象一輪明月浮在水上。寧代薊北處士的詩說:“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還流。”因名水月洞。月夜泛舟洞中,遙望東南方穿山上狀如皎月的月岩,配上天上一輪明月,再加象山的這個“水月”真是三月爭輝,水月交融。宋代張釜有詩曰:“水際空明月正圓,人行月裏水如天。”人,似乎進入一個神幻世界去了。在水月洞的石壁上,刻有宋代愛國詩人陸遊的《詩紮》、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複水月洞銘》等不少名人題刻。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二十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岩。岩北口可望見市區街道,高樓峻宇;岩南口可覽訾洲、塔山諸景,江波帆影,盡在其中。
登上山頂,有一座建於明代的三層磚塔,高十三點六米,須彌座爲雙層八角形,塔身是圓形寶瓶式。因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普賢菩薩像,故名普賢塔;又因形如寶瓶,又叫寶瓶塔。傳說天兵天將來捕大象時,大象與他們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天將詭稱歇戰解圍,等大象走到江邊低頭飲水不備時,悄悄從背後用長劍將它刺死。這磚塔就是當初刺在它背上的長劍劍柄所變,因此又名劍柄塔。
雲峰寺
雲峰寺在象鼻山西南麓,寺宇巍峨古樸,始建于唐代,爲桂林佛家名刹,清代曾兩次重修。一八五二年,太平軍圍攻桂林,在象鼻山頂架炮轟擊清軍時,這裏一度成爲太平軍的重要據點。一九八零年,寺按清末規模改建後,成爲桂林市博物館陳列點之一。目前,這裏有《太平天國革命在桂林》展出,其中有太平軍使用的武器、炮彈、大旗和有關文字、圖表等數十件,爲瞭解和研究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館內時有臨時性的陳列,如《桂林明清瓷器繪畫》、《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等展覽。
寺後石壁上刻有宋代詩人方信孺和他的朋友張自明的唱和詩,還有兩龕唐代的摩崖造像。舍利塔在象鼻山西面約五百米處的桂林地區衛學校東側。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年),重建於明洪武十八年(西元1385年),解放後,因它即將傾圮,拆卸後照原樣修復。塔爲喇嘛式,高約十三米,造形古雅樸實。原是放置內裝和尚屍體焚化後的舍利子(骨灰化結物)古盒、即所謂舍利函的。
塔前原有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手寫的金剛經碑。這碑和舍利函在清乾隆年間毀失於一次火災。塔址所在處原是隋代所建的開元寺。這寺原來樹木蔭翳,有一古松,蔭蔽畝余,風景優美,爲桂林八景之一的“青碧上方”。唐代著名高僧鑒真和尚,在第五次東渡日本時,船被漂到海南島,他從海南島北歸,經過桂林,曾在寺中住了將近一年。
以上是我在網路上找有去過桂林的玩家 所寫的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