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去法國~而且是超想的
別人都會問我為什麼想要去法國
因為我覺得他們的慵懶~輕鬆的步伐很吸引我
而且我很喜歡法國建築和人文的氣息
是慵懶的~輕鬆的~浪漫的~紳士的~樂活的~
它比較不像倫敦~給人家有壓力
它不像義大利~給人家很多搶劫小偷的印象...
~
我到現在還沒有去過
因為它的旅費不便宜~民生消費更是貴
我想我還要在多存點錢才有機會去法國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中樂透了~我想我會直接移民到法國~
~
有關巴黎
海明威(Hemingway)曾說:「假如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不論未來你在哪裡,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塞納河,這條穿越巴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河流,正是這饗宴的流動泉源。自從1853年,拿破崙三世時代的塞納省長歐斯曼男爵(Georges-Eugene Haussmann)推動17年的都市計畫,以現代化的下水道(Les Egouts)與排水設施,將有如貧民窟的巴黎改造成摩登的大都會之後,塞納河搖身變成優雅的仕女。
現在的塞納河上已跨有36座大大小小的橋(法文pont),觀光遊船和運輸用船在河上忙碌地穿梭,巴黎人過橋為了上班、為了回家、為了散步,而每一座橋,聯繫了卻也分隔了南邊的左岸和北邊的右岸。
新橋(Pont Neuf)其實已經不新了,建於1603年的新橋,標示著巴黎的中世紀,在橋邊河旁,可看到許多家愛開不開的二手古書市。
然而,藝術橋(Pont des Arts)反倒是巴黎黑白明信片中最常出現的風景,這是塞納河畔首座以鑄鐵建造的步道橋。在藝術橋的長椅上,常可看到年輕戀人相擁或是老夫妻互倚著曬太陽,或許,這是巴黎最幸福的角落。
有關普羅旺斯&蔚藍海岸
在1887年,記者里耶吉(Stéphen Liégeard)提出「蔚藍海岸」(Côte d’Azur)這個名詞,從此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就以四季充足的陽光和乾淨湛藍的海水聞名,蔚藍海岸的區域涵蓋了右半的普羅旺斯省,從馬賽一直往東到蒙頓,越靠近東邊鄰國義大利的地方,又常被稱為「里維耶拉」(Riviera)。
真正把蔚藍海岸的觀光事業推上高峰的,應該還是要歸功於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百廢待舉的歐陸,於1920~30年代間所湧來的度假人潮。19世紀末,這裡就是歐洲皇室成員的避寒勝地,到了20世紀,大眾媒體的傳播打開了蔚藍海岸的知名度,社交名流、政商人士、藝術家、設計師紛紛前來,到里維耶拉度假成了時髦的代名詞。
只要有海灘的地方,就有享受陽光的人們。一隻一隻撐開的大洋傘,就像在海灘上開出的花朵一樣。而且,目前許多地區的臭氧層受到破壞,因此紫外線危及人體,但是蔚藍海岸的陽光依舊是安全無虞的,因此它便成為追求古銅色健康肌膚的最佳去處。
【關於印象派】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一詞,起源於1874年,當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展出他的畫作「日出」時,一個略帶諷刺性的評論稱其作品為印象主義。從此,這個名詞便正式被啟用。
在當時,照相術已經開始,相機所帶來對繪畫的挑戰及革命,讓藝術家們極力思考繪畫的可能及創新風格;而對繪畫中光源的思考,更是藝術史上的一大躍進。從以往的人造室內光,到戶外的自然光,這代表藝術創作的元素,不再是貴族富賈的專利。在藝術創作的主題上,試圖親近一般人民的日常所見、所聞,藉由對自然景象的描繪,進而能引起更多的共鳴。
印象主義猶如一個「色彩革命」,特別運用在戶外的風景畫中,研究自然光的光線來源及分析色彩的構成,他們甚至對色彩有極科學的分析,並忠實的描繪,在當時許多保守的評論家,認為這群印象畫派者描繪光影、色澤的技法,所造成的晃動閃爍及彩色斑點,帶來觀畫者眼睛的刺痛及不悅。此時著名的藝術家有如:莫內、雷諾瓦、竇加等;到了後期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的發展,代表人物如:塞尚、秀拉、高更等。
《 本帖最後由 陸戰男兒 於 2011-1-5 14:45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