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4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96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關於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學在現代建築中的影響與運用,日益引起從事房地產業、建築業、裝飾業及設計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廣泛關注。這裡,圍繞這一課題,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於學界及有關人士。
一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基本思想
眾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是中國本土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2)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 (3)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4)如在山坡時,一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頗具啟發意思的是,這些村落多被現代村落或城鎮所迭壓,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圍內,在15個現代村落中就發現了11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甘肅渭河沿岸70公裡的范圍內,就發現了69處遺址。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聚落選址因素的考慮很是講究,這個古老的傳統根深蒂固地遺留在後人的腦海中,並具體顯現在許多現代城市、村鎮的選址與建設中。從上古文化遺址情況中還可判斷,人們聚居的地區,已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如半坡遺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區之外,居民區與墓葬區的有意識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陰宅、陽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斷改進,反映了人們隨環境而變化的適應能力,對原始聚落的位置選擇,也體現了遠古先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認識水平。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了能動地選擇環境。
從殷商之際的宮室遺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河流與居住環境之關系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兩公裡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這裡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轉而向東流去。就在這條河流的兩岸,其南岸河灣處的小屯村一帶,是商朝宮室的所在地;宮室的西、南、東南以及洹河以東的大片地段,則是平民及中小貴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帶則為商王和貴族的陵墓區。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宮室區、民居區還是生產區、陵墓區,它們都是位於河水曲折懷抱之處,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曲則貴吉”理念源遠流長。正如《博山篇·論水》中所說:“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曲折,水格之貴。”蔣平階《水龍經》亦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閒,屈曲來朝,榮華富繞。”總之,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陽宅撮要》)
再則,風水學中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凶地。《堪輿洩秘》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水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關系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規律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所總結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種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其次,風水學強調城市與建築的“面南朝陽”,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著非常合理的科學依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周易》之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周易·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後世人謂帝王統治國家的方略為“南面之術”,即源於此。此外,中國的天文星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制的,地圖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視地理方法繪制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很獨特:前南後北,左東右西,而與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觀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這種“面南朝陽”思想的產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環境特點決定的。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的,這就決定了人們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風,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濕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中國風水的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當是坐北朝南,其西、北、東三面多有環山,以抵擋寒冷的冬季風,南面略顯開闊,以迎納暖濕的夏季風。
由於是“面南而居”,風水學中往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表示方位。如《葬書》說:“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陽宅十書》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風水中推崇的四個方位神的名稱。但風水中何時開始使用這四種動物作為方位神,一時無從稽考。不過,在河南淄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6O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有著一幅圖案清晰的用蚌殼砌塑而成的“青龍”、“白虎”圖形,分別位居埋葬者兩側。如果墓葬中的“青龍”、“白虎”圖形也有著指方位的作用,那麼後世風水著作中關於“青龍婉蜒,白虎蹲踞”的思想就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實在上古時代,人們已有了較明確的方位神的觀念。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此四個方位神的名字又代表四個天神的名字,構成南北東西四個天象。故《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後為道教所尊奉,以致在中國文化中影響廣泛。
青龍、白虎等四神作為方位神靈,各司某職護衛著城市、鄉鎮、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稱之為“四神地”或“四靈地”。其條件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頭下顧,朱雀方向的山脈要來朝歌舞,左之青龍的山勢要起伏連綿,右之白虎的山形要臥俯柔順,這樣的環境就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陽宅十書》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富,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
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巖性、構造、氣候、土質、植被及水文狀況。只有當該區域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協調、彼此補益時,才會使整個環境內的“氣”順暢活潑,充滿生機活力,從而造就理想的“風水寶地”──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於中國常見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典型環境。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後的靠山,有利於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殖之利;朝陽之勢,便於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郁郁,即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這些不同特征的環境因素綜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這個富有生態意象、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或村鎮,也就是古代建築風學中始終追求的風水寶地。
二古代風水學對現代城市規劃與建築的啟示
在古代風水學中,經常把大地比作人體來考慮各種因素,對此風水中有一句話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經》曰“支龍形勢,如人之狀,然其身一動,則手足自應;將主一出,則群兵必隨。”“本身之龍要長遠,身體必要端正為上,手足必以相合為佳,長幼必以遜順為貴,主賓必以迎接為奇。”在這種人、地類同思想的基礎上,風水中常據人體的結構將龍脈之真穴分為三種穴,一在頭部,二在臍眼,三在陰部,其具體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兒頭,孩子初生囪門未滿,微有窩者,即山頂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臍,兩手即龍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陰囊,兩足即龍虎也。”(清孟浩《雪心賦正解》)在清《六圃沉新先生地學》中即收有一幅以人體之“竅”為原型的風水穴位圖,最能形象逼真地體現這種人、地同類的理念。
由於古代風水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與元氣說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作為融貫整個風水學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太陽、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系。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履園叢話》說:“人身似一小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節,一身之中皆能運用,”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體與宇宙同構。天地分為陰陽,人體亦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岳,人體亦有五官、五髒。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人亦對應有十指。地分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繞地球十二圈,人亦對應有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間的先後,年、月、日、時辰,周期性地氣血流汪,盛衰開合,人應時辰月令,這一切都暗示著我們,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與宇宙相合的,人體之氣與宇宙之氣以交流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初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元氣在宇宙天地間回蕩,氣在人體中聚合,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於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與環境中生活,人的建築活動就要利於自然的合諧。風水說中用氣來解釋自然環境,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合諧,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人類尋找適當的居地。而藏著天地間生氣之地域,即為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居地。概括地說,風水理論的一切具體措施也就是圍繞如何尋生氣之凝聚點,如何迎氣、納氣、聚氣,通過對宇宙天地之氣的迎合、引導和順應,使人體之氣與之產生合諧,從而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後世的昌盛。從這種意上看,風水可以說正是使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和合的藝術
風水最重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水龍經》中說:“穴雖在山,禍福在水。”“夫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因為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山以水為血脈,本身就是有機的。《黃帝宅經》的觀點更為明確:“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捨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為上吉。”這裡明顯地把宅捨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亦有著非常深厚的哲學底蘊,如《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論衡·書虛》說:“天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血脈流動,泛揚動靜。”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繡,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幾乎所有風水環境均講究山水相配,並按照一定的風水空間結構進行組合。為什幺許多風水地能成為人們修心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呢?原因在於其山水組合合理,能給人一種幽雅舒適曠神怕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講,“地靈人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乎人們會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組合的山水環境。
人類社會在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發展”之後,開始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後果作總結和反思,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據棄自然、毀壞自然,將人與自然本應和諧的關系推向了反面,並嘗到了由此而帶來的種種“惡果”,如氣候異常、環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調等等。然而,人畢竟是人,有主觀能動性,能自我調控自己,世界各國圍繞“人與環境”這一命題采取了種種對策。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城市美化運動”,英國出現了“田園城市”的思潮,所有的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要求與環境和諧、重歸大自然的願望。“田園城市”一度付諸實踐,其思想啟迪了不少城市規劃學家,大多新的城市設計方案就是從這裡受益的。中國在50年代提出“城鄉園林化、綠化”的對策之後,又於1993年2月召開了中國“山水域市討論會”,錢學森先生指出,21世紀的中國城市應該是集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為一體的“山水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鎬先生指出:“中國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形成這些特點的背景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並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說’等理論有關。”吳先生獨具慧眼,認識到了風水說在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山水構圖中的重要作用;也啟示我們,風水說關於山水空間的有效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古代建築風水學的現代運用與價值
屬於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古代建築風水學,由於時代與歷史的局限,必然有著許多虛幻不實的成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用當代的語言與科學的理念去闡釋傳統的思想,以更好地服務於社會,這是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學的專家學者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
首先,要跳出傳統風水學中“玄之又玄”語言怪圈,用淺顯易曉的現代表達手段,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風水學的精義及現代價值。其次,應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善於將最新的科技成果當作“點金石”,去點化傳統風水學,使其脫胎換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傳統風水學的精華發揚光大。第三,要適應當代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及建築業的高速發展,研究面臨的各種新的問題,敢於創新,盡快地促進風水學的現代化,即將傳統風水學中精華有機地融入當代建築學之中。
當代社會的發展,是以城市建設為中心的。但眾多的城市卻沒有山巒,或缺少河流,似乎與傳統風水中強調的依山傍水距離甚遠。但只要略加變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傳統風水寶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風水狀況時,可以將一座座的樓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巒頭,左右護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將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看作是一條條的河流溪水。因為對於城市、民居建築而言,自然環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響,遠不及毗鄰宅周的其它屋宇、牆垣及道路等影響更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龍、砂、水、穴遂被賦予了新的特殊喻義而加以應用。正如《陽宅集成》所說:“萬瓦鱗鱗市井中,高屋連脊是真龍。雖曰漢龍天上至,還需滴水界真宗。”《陽宅會心集》亦說:“一層街衢為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在遵循傳統風水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與發揮各個地區、各種先天條件的優越性,細心發現個別地區的先天缺陷,並通過各種努力去改善其整體環境,去完善這個小區的建築,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這裡例舉海口國際交易中心的設計方案,可以稱為將風水理論用於現代建築設計成功的一個典范。下面依據焦毅強《風水理論用於現代建築設計初探棗海口國際交易中心方案設計》一文加以介紹。
海口國際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擬建設的一個以展覽、交易為主,兼容辦公、旅館等功能的綜合設施,建成後將成為海口市對外開放的新的經濟和貿易中心。海交中心選址於市中心區,占地76,940平米,建設面積約24萬平米,由會館、賓館、寫字樓三部分組成。現代城市中類似的綜合性建築,大多數是各個部分相對獨立,將各個不同功能建築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臨街,也將幾個功能區的入口絕對分開,並對各自的外部空間作均質處理,這種方式雖然是基於對功能和交通的考慮,但不可避免帶來以下弊端: (1)空間感覺分散,向心感不強。(2)難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代表西方建築思想的設計方案方式與中國傳統風水思想相悖。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復雜的綜合性建築群,乃至整個區域,都可視為一,即天地人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一個整體。因此任何規模的建築,都可以撜瑪為藍本進行設計或規劃。
據此,擔任設計任務的焦毅強等設計師,依循中國傳統之文脈,把整個海交中心作為撜瑪來設計構思。即在撟芡忌杓茢之中,合理地運用了傳統風水中的摼判欠曬〝,並對摷獢撔讛之說賦予新的含意,而成為現代設計可借鑒之方法。具體的做法是:(1)將整個設計方案按九宮格劃分。(2)確定總入口作為宅門的坐宮卦位,稱為摲粩。(3)遵循摷亟ù笪荩椎厣儆沒虿揮脭的原則,布局建築,即靈活地運用九宮圖進行建築布局。
他們根據城市的主干道的人流方向確定中心的總入口在東南,找出伏位在東南的宅形凶吉方位圖。據方位圖可定:(1)北、東兩向吉地高起,應成為重要的圍合要素,因此安排寫字樓、賓館等主要高層建築。 (2)西南、東南、東北向為中性方位,則安排賓館側翼,分會館等附助建築及綠化用地和停車場。(3)西側和西北凶地較多,只安排體型低短的非居住性的會館,其它為室外展場,建築間隙較大,空地較多。
由此結合外空間設計形成了一套相當理想的設計方案,特點為:(1)形成以會館為中心的圍合性布局,會館、賓館、寫字樓擁有共同的公共活動區域,使其功能和形式得以有機聯系,增強了整個方案的統一性。(2)建築布局上有疏有密,這既從功能和形式上形成張弛效果,又為未來發展留下了面積余地和擁有較大的綠化用地。(3)將外空間作為交易活動的室外場地,形成內部圍合的“現代院落”的模式。(4)寫字樓、賓館、會館三面圍合,形成具有封閉性的圍合空間。這一空間由兩個相連的方形“院落”組成。第一層次院落主要解決人口的交通問題,並為城市提供一塊較公共性的空間。第二層次院落封閉性較強,東西兩側建築相距50米,建築高度20多米,院落縱向延伸,主要為交易中心的內部人流解決交往、休息問題,並提供室外交易場地。兩個院落既相隔又相連形成整個建築群的“虛軸線”,有利於“氣”的會聚、疏導、通暢。(5)整個建築組群劃分為各個相對獨立的局部性空間,連續的空間序列,引起觀賞點的變化,從而感受到空間尺度也是不同的。這裡靈活地運用了傳統風水理論中的“形”、“勢”概念,把建築群體內大范圍的外部空間,具有為觀賞目標的遠觀視距為“勢”,用於總體空間的把握,約在200米左右;而20米左右的尺度予人以人情味,可認識到建築的細部,稱為“形”,用作細小的外空間劃分。隨著人們的行進,遠勢近形的相互轉化,而予以生動的視覺效果,獲得以尺度轉換為基礎的空間的動態感知。
正是基於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該設計方案力求一種優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1)追求多層次的景觀,通過建築的收合來劃分空間層次,也劃定了近景、中景、遠景等景觀層次。利用建築體量間的空隙,使空間通透引入多層次景觀。(2)創造曲線美、動態美的景觀:高聳的寫字樓挺拔向上;賓館的曲線形平面及頂部層層退台;會館的曲線形屋頂提示了自然山水和中國古城中連綿連纏的曲線形輪廓,有韻律的動態美打破和中軸構圖的呆板,憑添了海邊的浪漫氣息。(3)建築體量東、北兩向高峻纖秀,西向低矮龐大,形成均衡布局。建築分布高低錯落,疏密有序,綠化掩映其間,從每一條街區看都構成穩定的三角形構。
總而言之,設計師們把海交中心作為海口市一座重要的現代建築,以現代的功能和技術條件為前提,始終保持形式和功能的統一。但在方案構思中,對古代建築風水學的精髓及原則,敢於創造性的運用,超越外形模寫的巢穴,不拘細節,以風水理論的博大精華,從而創造出一座充滿“寫意”的現代建築。值得當代的設計界、建築界及從事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同仁們學習、借鑒,以促進中國建築的現代化。
歷史上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雲:"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什麼是生氣呢? 《呂氏春秋-季春》雲:"生氣方盛,陽氣發洩。"生氣是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是能夠煥發生命力的元素。
在郭璞之前,風水還有其它名稱: 形法。《漢書·藝文志》有形法類,其中載錄有《宮宅地形》二十卷。日本學者泷川資言在此條下注雲:"說風水方位之形法包括相地相形,也包括相人相畜,這是它與後世風水的不同之處。" 堪輿。堪為天,輿為地。堪又與勘、坎有相通之義。漢代就有了以堪輿為職業的人。《史記-日者列傳》有褚先生記:"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可見,堪輿家有擇時的職責。
《漢書-藝文志》載有《堪輿金匾》也是說風水方位之書。此外又有稱風水為青囊、青烏、相宅、地理等。
對於風水一詞,《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著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來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持不同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劃等號。尹弘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說:"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稱為迷信或科學。"潘谷西教授在《風水探源》一書的序言中指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含住宅、宮室、寺觀、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稱陰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稱為陽宅"。最近台灣學者又提?quot;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關系學"。看來,風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趨勢。
在論及風水界時,我們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我認為: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有關陰宅與陽宅的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理論,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澱。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築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科學。
建築風水的源流
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 《尚書-召诏序》雲:"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 《孝經-喪親》"卜其宅兆而厝也"這是相陰宅。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擇定地點。
先秦的賢君盤庚、公劉、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作過貢獻。風水師很推崇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愕裡子,傳說他曾經預測自己的墓地兩側將會有天王宮殿,並已應驗了。先秦相宅沒有什麼禁忌,還發展成一種術數,也沒有那麼多迷信色彩。漢代是一個充斥禁忌的時代,有時日、方位、太歲、東西益宅、刑徒上墳等各種禁忌,墓上裝飾有避邪用的百八、石獸、鎮墓文。湖北省江陵鳳凰山墓出土的鎮墓文?quot;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歸陰,生人歸陽"之語。還出現了《移徙法》、《圖宅術機》、《堪輿金匾》、《論宮地形》等有關風水的書籍。有個叫青烏子的撰有《葬經》,後世風水師奉他為宗祖。
魏晉產生了管辂、郭璞這樣的宗師。管辂是三國時平原術上,占墓有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於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跡更加神奇,在《葬書》注評中有詳細介紹。南朝宋明帝是個最講忌諱的皇帝。宮內攤床、修牆必先祭神祈禱。他聽說蕭道成的祖墓有五色雲氣,就暗中派人在墳四角釘上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當了皇帝。
南齊時,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說是先人為禍,必須挖祖墳、洗屍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楊恭仁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往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賞。當時相地最有名的是蕭吉,他曾給皇後擇吉地,當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他撰者《相地要錄》等書。
唐朝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出現了張說、浮屠泓、司馬頭陀、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師,其中以楊筠松最負盛名。他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西一帶傳播,弟子盈門。當時,風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帶有許多風水師,當地流傳一本《諸雜推五勝陰陽宅圖經》書中提倡房屋向陽、居高、鄰水的原則。
宋徽宗相信風水,曾聽信術上之言,墊高西北地勢,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時老百姓普遍講究風水。《朱子家禮》說百姓家裡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選好,再擇日開茔。宋代的風水大師特別多,賴文俊、陳抟、吳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鄒寬、張鬼靈、蔡元定、厲伯韶等都很有名。傳聞明代劉基最精於風水。有一本《堪輿漫興》就是托名於他。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本世紀以來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大有市場。解放後理論上受到沉重打擊,實踐中卻還不斷在運用。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風水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新的活力,我們說當代是風水整合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來是地作出科學評價和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為人類造福。
在風水學的研究中,學者們認為自然界的超微離子(比如前幾年賣的等離子發生器)和磁場對人體產生明顯的正負影響,並認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質都會產生作用與人體的超微離子和磁場,這些能量也隨著環境不斷改變,也隨著人體自身的場態信息的改變而改變。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思維敏捷、健康長壽,也可以使人思維遲鈍、神經恍惚(撞鬼)、多病短壽!而風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礎上增加某種信息符號,以滿足人們避凶趨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體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對自然電磁波的變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學現象(一些學者已用儀器對人、動物、植物測驗成功)。人體在外界影響下發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學現象,為風水的作用機能提供了依據!
生態建築與風水
為什麼北方人居住磚瓦房,西北高原人要挖窯洞,雲南人要蓋吊腳竹樓,這就是生態建築學在人們大腦中最基本的反映。
風水的宗旨就是理氣,即尋找生氣。而有生氣的地方應該是:避風向陽,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鳥語花香之地。這恰恰和生態建築不謀而合!生態建築學是研究人類建築環境與自然生物共生關系的生態學
風水學則加進了感官心理因素
難怪當率先研究生態建築學的西方人,偶爾把目光投向東方文化時驚訝地發現: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理論,竟與當代生態建築學的新思潮理論產生了歷史共鳴。
人體信息與風水
當信息場和人體信息和諧共振就是風水的真正含義--科學一面
醫學其實也是調節人體信息與自然信息和諧共振的一種方法
醫學從調整人體生命信息入手,風水則從調整自然信息入手
從命理上講每個生命個體具有各自不同的"命格"。人體信息的闡述就是:每個個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不同的組合結構。當同自然信息協調同步,既達成共振效應--風水。
全息論.生物钟.微波技術等信息場的出現,正為我們揭去風水學那層神秘面紗睡覺的方向就是人體信息適應磁場信息的最普通方式。
美麗的花卉植物使人心情愉悅就是自然信息對人體信息的最普遍調節方式
國家的政策到位,人民的觀念到位(二者本身就是能量信息)是社會信息和群體信息的共振。
有的地方偶然事件頻繁發生,人們認為陰氣太重,其實首先是一種心理因素(就象走夜路緊張一樣),其次是因為一些礦體或屍體的化學元素和同位素都釋放在周圍,一些危險性工作的人(如司機)大腦細胞處於低潮,瞬間失去正常功能,或產生錯覺,一念失手,釀成大禍! !
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場*
一些人物本身也是一種信息場,如觀音,關公......
修煉方法(人體信息)多種多樣,不一定身披袈裟,燒香念佛,只要一心向善,濟事渡人保持高尚的情操,就是一種修煉! !
環境景觀學與現代風水
當我們來到北京的故宮.蘇杭的園林,會為它的雕梁畫柱.金碧輝煌而神馳暇往
當我們遇到寸草不生.狂風惡沙之地會避而遠之。
山清水秀,避風向陽,會讓人神情愉悅;流水潺潺,草木欣欣,會使人留戀忘返;莺歌燕舞,鳥語花香,會使人心曠神怡.....
這就是環境景觀對人類產生的種種物理.生理.心理效應。這一切會使我們思維更加清晰敏捷,創造靈感格外活躍。
現代風水學的使命就是將傳統風水中的樸素真理,與現代環境景觀學互相嫁接,诠釋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水文地質與風水
為什麼海南.新疆有長壽村,而陝西.貴州有傻子村!歡迎光臨水文地質與風水!
為什麼有礦泉的地方人傑地靈,為什麼錫礦附近的婦女不生孩子! ----因為鐵鋅.有機蛋白等,對人體有益;而鐳锶等放射性元素,對人體與智力發展是有害的!
為何傳統風水要裝模做樣聞嘗土和水的氣味?
----非常簡單,每個居民區的形成都喜歡水味甘甜之地,水味苦澀則無人居住!現存的為已知,未知的需要探索!!!
為什麼有的地方的人健康長壽?而有的地方的人就容易患病和早世?
----這些都與水文地質相關,風水中的龍脈思想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產生的,趴地聽地下水其實就是地質學中關於山脈走向的學問。而風水中保護龍脈的思想,也與現代地質學中的水土保護,環境保護不謀而和。
現代風水學的使命就是將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科學地重新闡述,剔除迷信的部分,還其科學的一面,每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何況幾千年長久不衰! ! ! *
水文地質風水的目的就是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質地貌,山脈走向,水土關系以及各種化學元素,對人類心理與生理,健康與事業的正反影響,使人類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
風水學與建築
風水是文化?是科學?是技術?是迷信?
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
風水學是中國傅毓建築的靈魂。風水學與中國營造學和中國造園等構成了中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
風水實際是地理學,氣象學,生態學,規劃學和建築學的一種綜合的自然科學。它是關於"理","數","氣","形"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遵行如下法則:
自然的法則
自然的數值比
自然的氣息
自然的外形
風水是這樣的一門藝術,它通過對事物的安排,從建築奠基到室內裝飾,企圖對一定場所內的氣勢加影響。它有助於人們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陰陽之平衡,來獲得吉祥之氣,從而促進健康,增加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