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3-17
- 最後登錄
- 2018-2-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89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68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學名 Triacanthus biaculeat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86) 棲息深度 3 - 60 公尺
中文名 三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三棘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4 Tri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雙棘三刺魨
模式種產地 East Indies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三刺魨、三腳釘、三角狄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小琉球
最大體長 3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Balistes biaculeatus, Triacanthus brevirostr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530. ASIZP0065471. ASIZP0067510. ASIZP0802907. ASIZP0912907. FRIP00362. FRIP03003. NMMBP04456. NMNSF00449. NMNSF00841. NTUM07131. NTUM08085. NTUM08134. NTUM08135. ZMH20231.
英文俗名 Short nosed tripod fish; Short-nosed tripodfish; Short nosed tilapia 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細長,後端在尾鰭基部背腹面各有一凹陷;頭部背面眼睛至第一背鰭棘間呈直線;眼後區長約等於眼徑長。 吻短;口端位;上頜外列齒8-10,內列齒4個 。 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後上方,第I棘粗大,第II-IV或V棘較細小,第II棘不及第I棘的1/2長;臀鰭基長為背鰭軟條基長之1.2-1.6倍。頭部及體部被小而粗糙的鱗,鱗面有十字形的低脊稜,稜上有許多絨狀小刺。體腹部白色,背部深色。第一背鰭棘膜上有一大黑斑,基底下方亦具黑斑;胸鰭基底上端通常具黑色腋斑;其餘各鰭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近海砂泥底海域或河口域,常被發現於水深60公尺內的水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波斯灣經孟加拉灣至澳洲東部,北至中國、日本南部等。台灣南部、西部、東北部及小琉球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生鮮於市場出售。
不是白達仔˙
《 本帖最後由 西哇省耶 於 2009-6-29 13:15 編輯 》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