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11|回覆: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呂洞賓是基督徒?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8-27 10:37: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求學時代,最討厭讀「歷史」,心裡想著過去的人事物有啥好讀的?而且不是有人說過「人往往從歷史是學不到教訓的。」既然學不到教訓,那就更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去讀。


  然而與許多非基督徒對話時,「歷史」對我竟然莫名其妙的重要了起來。在這些非基督徒的觀念中認為,「你是基督徒,你就應該多少瞭解猶太歷史與文化。」「你是基督徒,你就應該知道基督教與天主教哪裡不同、馬丁路德是在怎樣的政經背景下改教。」甚至當清末民初基督教傳入中國,帶著洋槍、大砲、鴉片的這段殘酷歷史,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似乎更是得給他們一個交代。於是不得不去接觸「歷史」。


  除了因著被非基督徒挑釁,「被動地」去瞭解過去的聖徒在歷史上所犯下的錯誤外,當然也會「主動地」去搜尋過去的聖徒在歷史上做過的豐功偉業,好藉著這些資料,使非基督徒對我們產生好感。例如,馬偕博士對台灣的貢獻,或是國民革命先烈中不少是基督徒。然而在這過程中,最有趣的,還是接觸很古老的歷史。


  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我們熟悉的清末民初,帶著洋槍、大砲、鴉片的這段歷史,只不過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第四次。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教士利瑪竇等人,也不過是第三次。遠在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溫教、甚至許多尚待考證的蛛絲馬跡,才更是有趣極了。


  「呂洞賓是基督徒」這個課題就十分引人。在「中國基督教史」這本書就引許多道教經典,說明道教的始祖呂洞賓可能跟景教有極深的淵源。因為道教經典裡竟然很多經句,用敘利亞文還原其音義,出現「彌賽亞」、「基督」的詞。例如,這裡節錄書中一小段「唵(口剎)哪、(口利)囉吽哆氳、嘛娑訶」,用敘利亞文還原其音義,是「An Shann lirabrbatha mashiha」,中文意思是『誠哉,基督是從諸天降臨者。』,真是妙哉!


  越走入歷史,越發現上帝愛中國人的心遠超過我過去所能想像的。愛我們的天父上帝,其實是給我們中國人很多接觸福音的機會的。


............................................................................................................................................................
以上是小弟漫遊網路發現的趣聞.

很有趣也很新鮮的說法.
信不信就看客倌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榮譽會員

口業啊!!口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釣魚王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8-27 12:31:40 |只看該作者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應該是韓國人吧!!!!

Rank: 4

狀態︰ 在線上
3
發表於 2009-8-27 12:33:14 |只看該作者
天啊!!!

很難相信耶!

道教的起源來至基督教><"

不會吧!!!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8-27 17:06:36 |只看該作者
也許這就是神蹟吧

也許有可能~~~

Rank: 4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9-8-27 20:36:06 |只看該作者
我記得在西晉時有個道士寫了一篇老子出西域的事情 , 為老子化胡經

意昧往西方傳道 , 當時的西方可謂之天竺或是更廣邈定義西域 , 內容記載著老子在周朝的時候往西方出關行教化之事

在唐朝武則天當政時呢 ,( 當時崇佛抑道 ) 有一個和尚應該是叫慧澄吧 ...

建議武則天將所以民間流傳的老子化胡經通通給燒了 , 因為在佛教徒的認為這個化胡經是偽經書

若是承認了老子化胡經是真的 , 那麼不就代表了道家的老祖宗也是佛教的老祖宗了

那麼佛教不就低於道教之下了 , 這在當時佛道兩教水火不容之下是絕對無法允許的

後來呢 .. 武則天在早朝時與各大臣商議此經的真偽 , 各大臣上書言曰 : 此書的雖然沒有具體的年代流傳敘述

但是此書的流傳是早在漢朝時就已經有了此書 , 所以後來這個化胡經呢 , 才沒有燒了 ...

因為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的書 , 只是沒有確實的流傳下來的年代就判斷是偽經太過牽強

以下呢 .. 是小弟找的一些資料 , 如果呢 .. 這些資料都是真的話  , 那麼別說呂洞賓是基督教徒有這個可能

也許老子還是佛教及景教或是基督教的什麼什麼長老或是創始人呢 ...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出關,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老子出關以後去了哪里?由於司馬遷《史記》一書寫道:“莫知其所終。”引起了很多的考據和猜測,至今還理不出個頭緒來,還像謎一樣在猜。本人才疏學淺,也斗膽去考究一番,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線索,能否猜出個謎底來。
    一、老子為什麼出關?
    老子出關的原因:一是周室衰微。《史記》:“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自西元前1046~1043年間薑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始,至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時,己有400多年的時間了,也就是周王朝由西周向東周(春秋)轉換後的時期。按照人類歷史規律的變化,30年為一世,即一個小變,100年為一中變,300年為一大變。周朝有文王制訂的《周易》為指導思想,又有周公制定的《周禮》為社會制度,能統治社會“久之”達400多年,那是非常了不得的。周朝的衰微也是歷史規律,要做到挽狂瀾於既倒,遂西去,到西方尋求更高的理論。
    老子出關的原因:二是政治牽連。據載:周敬王四年(前516),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帶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子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出函谷關,西游秦國。
    老子出關的原因:三是追尋其“道”。《史記》:“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老子畢生的追求就是“道”,可謂“唯道是從”,所以《老學》又稱為《道學》。道在哪?道是什麼?道是萬物之母,道是自然法則,道是道理規律;道在萬物之中,道在腳下,道在路上,道在我心中,道在自然界,道學“自隱無名”。所以,老子要出關追尋“道”,為畢生之務。
    老子出關的原因:四是避孔子的儒學,不與其爭高下。魯迅在《故事新編》的《出關》寫得非常清楚。“老子的西出函關,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是三十年前,在東京 從太炎 先生口頭聽來的,後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但我也並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
    其實魯迅和章太炎也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這條龍就要騰飛了。
    二、老子出關時是否寫《道德經》?
    世人多據司馬遷《史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修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因此斷定老子在出函關時,被關令尹喜所強迫而寫成《道德經》,以能換得關牒文書、護照證件而出關,這其實是錯誤的理解。
    先從關令尹喜這方面來說。這個人是姓關,還是姓令,或是姓尹?這個人的名是令尹喜,還是尹喜,或是喜?其實此人的姓名是不清楚的。“關”是指函谷關,“令”是負責人,“尹”是把守,“喜”是高興歡喜。姑且把他當一個人的符號來表示吧。《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股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 這個能博知天文,隱德行仁,甚至不願當關令尹而跟老子西遊的人,又怎會強迫、強行要老子寫下此書呢?這個“強”字,是“勉強”“強為其難”的敬語,才符合他對老子的尊重,也和上面的“喜”相合。
    再從老子這方面來說。從實際情況來看,老子不可能在函谷關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時間,那樣的心境,倉促寫成五千言《道德經》的。今天來看,寫5000字的文章似乎比較容易,但當時是要刻在竹板或木板上,並非能一筆成文。更何況五千字的《道德經》,今天5萬、50萬、500萬文字也還無法解釋得清楚此經典。就以開篇第一句話來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斷句讀法便有六種:1、道可道非常道;2、道可道,非常道;3、道可道非,常道;4、道可道非常,道;5、道可,道非,常道;6、道,可,道,非,常,道。其次“道”是什麼?“可”是什麼?“非”是什麼?“常”是什麼?再次“道”在哪里?最後怎樣才能尋找到“道”?人類的思維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如果老子只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今天圖書館的館長,他雖看了無數的典籍和秘笈,博學多識,但這些都是書本上的。從洛陽走到函谷關短短幾天、短短的路程,要是寫出的文章,也只能是抄襲或剽竊,用今天的話來說,只是在網上複製和粘貼而己,安能寫出如此深刻的經典哲文。
    同是當過史官的司馬遷,而且還是世襲的,在《太史公自序》中談及自己年輕時所走過的道路:“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後來又隨皇帝漢武帝走過許許多多地方,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他,也是無法理解好這個“道”。試想,老子如果只在圖書館裏,沒有走過多少道路,他能說出:“道可道,非常道”嗎?道路啊,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走的道路;我所要走的道路不是平常一般人走的道路,而是要追求走那永恆的道路。
    三、老子出關又去了何地?
    司馬遷的《史記》中一句話:“莫知其所終”,引來了多少人考證與猜疑。
    有學者認為去了甘肅,甘肅臨洮是老子出關之後的隱居地和飛升地。老子出函谷關後,繼續西遊,足跡遍佈甘肅,他在甘肅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禮縣、秦安、甘穀、隴西、渭源、臨洮、蘭州(皋蘭)、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張掖、酒泉(居延)等地後,又回歸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升崖“飛升”。
    有學者認為去了四川,以地方誌的記載佐證。《蜀中廣記》(卷69)雲:“《蜀記》曰,老子西度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調曰:‘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及期喜往,果見於大官李氏之家。授喜玉冊全文,名之曰文始。按:今成都西南五裏是其處,有青銅鑄成羊,其大如破。歲二月二十有五日,四方來集,以為老君與喜相遇日也。” 清乾隆時的《雅州府志》載:(1)“老君溪,蘆山縣南六十裏,一名宿溪, 相傳老 君經宿於此。樵夫每見丹床石灶,有意探之不見。今溪旁岩上有老君像。(2)“老君洞在州東四十裏。洞深廣幽邃, 相傳老 君修煉於此。”(3)“老君台,蘆山縣治南六十裏。(4)“八卦事,蘆山縣治南六十裏, 相傳老 君布卦於此。”(5)《老君溪》詩:“老子猶龍神莫測,宿溪山跡自誰傳。青牛遠遠從關出,紫氣融融向日邊。道德一經開後聖,色空二字泄先天。流沙西去不知處,造像猶然睹逝川。”老子坐化在四川瓦屋山鴛鴦地上,再沒騎牛出山。瓦屋山下的洪雅人,為紀念老子,精心飼養繁殖青牛,因而名聞全國,成為國內八大名牛市之首。
    有學者認為去了地中海。廣東學者羅尚賢在《老子章段今解》一書中寫道:“老子西行傳道到地中海”。“據劉向說,他到了‘大秦’,即地中海地區。”“‘大秦’是漢代人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古波斯的西邊,漢時己屬羅馬帝國。看來,老子西行傳道到了波斯,進入了波斯西部的愛琴海地區,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時,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修築了四通八達的“禦道”,其中西起愛琴海,東達印度河的橫貫東西的主道,信使與商客絡繹不絕。這主幹道的東端,當在由中亞進入中印度的印度河主要渡口鐸迦漢荼城(今巴基斯坦阿塔克),此離老子居住的檀特山,僅約80公里 ,因此,老子坐馬車到波斯西部的愛琴海岸是很方便的,費時也不過十多天。”
    要知道,老子不是去旅遊的,也不是去傳道的,而是去尋道的。“道”在哪里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一位普通的人,一位騎著青牛的人。人、土、牛這三者結合在一起就是“生”,即生產力、生產物件、生產工具,就是“法”,就是“道”。這個“土”,這個能被人“法”又能“法天”的“地”在哪?這個智慧的高地應該是和“天”最接近的“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道”在自然界裏。
    漢朝劉向的《列仙傳》記:關令尹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流沙”應是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之西”就是大沙漠西部帕米爾高原,也就是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天山、興都庫什山彙集之處。帕米爾高原,中國古稱為“蔥嶺”,又有稱“閬圃”、“閬風”、“懸圃”、“元圃”、“玄圃”等,古稱不周山。最早的神話是“共工觸不周山”:“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一說“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共工氏駕著龍淩空,猛地撞向不周山。一聲震天巨響,不周山攔腰折斷,山體轟然崩塌。天地發生巨變,山川移動,河流改形,大地向東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傾倒,日月星辰都變異了位置。後來屈原一直在精神上追求此地。“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離騷》中的“縣圃”、“崦嵫”、“不周”、“西海”都是和“羲和”(太陽)接近的帕米爾高原。老子則是秘密地不畏艱險親自前往,不是屈原的心路歷程,而是身心歷程。屈原是滿腹牢騷,九歌國殤,老子不是大言空談,而是黙黙前往。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笑道篇》載:“尹喜至罽賓檀特山中訪老子,見老子坐蓮花座中,誦經如故。”“罽賓檀特山”究竟在何處?這個地方古稱“健馱邏國”、“渴飯檀國”、“烏萇國”,即今帕米爾高原上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一帶的地方。這一帶的地方是中國、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地方,在中國主要是在新疆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什庫爾幹”突厥語意為“石頭山”、“石頭城”。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時候,此地為“蒲犁”,也曾成立“蒲犁國”。“蒲”與“捕”,同音同義之處是“甫”,前者是水草普遍地生長之地,後者是出手“捕捉”,怪不得唐朝時“蒲犁國”就成為“蔥嶺守捉所”,在“蔥嶺”守護捕捉聰明智慧的地方。“蒲犁”,要能捕得聰明智慧,要能達到光輝亮麗的頂點,就得經歷過那些石頭突兀不平、曲折迴旋的道路,登上高山地方進行修煉,才有機會修仙得道。所以“蒲犁國”後來又改稱為羯盤陀國、朅盤陀國、渴盤陀國、喝盤陀國、漢盤陀國、喝囉盤陀國、大石國。這座“石頭城”是用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上的寶石建起的城堡,遺址仍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縣城的東北角上,塔什庫爾幹河旁邊。
    而“塔吉克”,則是永遠生活在離太陽最近的帕米爾高原上“寂寞的平頂屋”下。塔吉克族人自稱其族人為“漢日天種”,即漢代公主與太陽神結合的後裔。這裏有個故事:傳說古代一位波斯國王,娶了一位漢族公主,迎親隊伍回到這裏時因戰亂遇阻,就近找到一處孤嶺危峰住下來,周圍嚴密佈防,保證任何外人都不能上山。不料3個月後卻傳出公主已有身孕的消息,迎親使團大為惶恐。究其原因,據公主貼身侍女說,每天中午都有一個俊偉男子從太陽中騎馬下來和公主相會。迎親使團肯定是無法複命了,乾脆就在孤峰上築城,公主如期產子,長大後自立成為羯盤陀的國王。現在帕米爾高原上留下的遺跡有石頭城和公主堡。我在1999年8月去尋游這些古跡時,有感而塡一首詞《定西番》——遊昆侖山與喀喇昆侖山之間的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幹紅其拉甫達阪:“遙控古今生死,君不見,馬波羅,朅盤陀。千里綿延夏雪,夢疑粉筆多。板寫藍天黑壁,莫蹉跎。”
    其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何止老子一人這樣去“法”,我也和老子一樣、和天下人一樣去“法”。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在舎衛國的王舎城修煉成佛,稱佛陀,最後湼盤在拘屍那羅。迦毗羅衛國、舎衛國和拘屍那羅都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與印度的地方,據佛經記載,崗底斯山的主峰崗仁波齊峰腹內曾是佛祖釋加牟尼講經的地方。後來佛教越過喜馬拉雅山,特別是從喀喇昆侖山口、因地拉寇里山口、紅旗拉甫達阪和明鐵蓋達阪等地,在中華大地廣泛傳揚著,相反在印度和尼泊爾卻並未有弘揚,接著又繼續東傳到韓國、日本等地,成為亞洲人信仰的最主要的宗教之一。釋迦牟尼(西元前565~前486年)與道教創始人老子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後來有過“道佛之爭”。《後漢書•列傳》第二十下襄楷傳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佛陀)。《三國志.魏書》第三十裴注引魏略西戎傳,謂老子出關西去,過西域而入天竺,教化胡人,浮屠亦為其弟子。於是一個使佛道兩家爭了數百年的課題便產生了,最初可能起于東漢,便有老子化胡一說。佛道兩家之後就此問題爭個不休,許多高僧真人都紛紛加入此話題,各自演經寫論,開壇講說。又各自抬高自家地位,其中道教徒最是激烈,猶以西晉祭酒王浮的《老子化胡經》最為出名,至今敦煌仍有殘卷。
    又何止道家老子、佛家釋迦牟尼到與太陽最接近的帕米爾高原上尋找“道”,尋找“法”,尋找“理”,印度的國教印度教和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即今天伊朗的國教,也同在帕米爾高原上尋找理論根據。印度教產生在印度河流域,西藏境內岡底斯山北南坡流出的獅泉河(森格藏布)、象泉河(朗欽藏布) ,新疆境內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流出的奇普恰普河,以及從新疆境內帕米爾高原流出的吉爾吉特河,都是印度河的源流。在印度河流域產生的印度教,是由吠陀教、婆羅門教而成。吠陀教的經典是《梨俱吠陀》,“梨俱”是“光輝”的意思,“吠陀”是“智慧”的意思,只有在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會集的帕米爾高原上才能得到太陽光輝的智慧。婆羅門教依據帕米爾高原上雪山、高原、印度河平原、阿拉伯海的地理級別次第,將人分成婆羅門、刹帝利、吠舎、首陀羅四種等級。屬於刹帝利種姓的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從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則主張眾生平等,而從婆羅門教發展成的印度教則主張人有等級差異,眾人眾物都是神,男性是生殖之神,要相信業報輪度,要成為像甘地那樣堅信非暴力的聖雄。西藏的岡仁波齊峰被印度教稱為“凱拉斯”山,在印度教諸神中,法力最大的毀滅之神濕婆神就居住在此,印度教的始祖婆羅摩(大梵天)還把岡仁波齊峰作為駐錫地。
    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今天伊朗的國教,原本是祆教。祆教也是產生在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會集的帕米爾高原上。祆教認為阿胡拉•瑪茲達(意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瑪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即“無限的光明”,因此把“拜火”作為神聖職責,又被稱為“拜火教”。火、光明都來自上天,與上天最接近的地方,當然在帕米爾高原上。祆教創立的時間與老子的道家學說、釋迦牟尼的佛教、印度教誕生的時間都差不多。其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西元前628~前551),名字伊朗語意思是“駕馭駱駝的人”。他將帕米爾高原的天火,駕馭著駱駝,沿著興都庫什山脈,走過伊朗高原,邁過盧特荒漠,送到波斯灣。其經典《阿維斯陀》,又稱“波斯古經”,是瑣羅亞斯德本人生平及說教的記錄。火是象徵神的絕對和至善,是“正義之眼”,正義必然戰勝邪惡,光明必然戰勝黑暗,所以廟宇都有祭台點燃神火。祆教認為火、水、土皆為神聖,不得玷污,教徒死後要實行天葬,屍體放置在特定場所讓兀鷹吃掉。祆教在波斯和中亞、西亞等地發展,但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其經典卻被焚毀。

《 本帖最後由 Leo-W 於 2009-8-27 20:45 編輯 》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9-8-29 14:52:58 |只看該作者
這是穿鑿附會..一看就知道基督徒寫的...用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述來強調..東方的神仙也拜在西方神的門下.. 嘖嘖..用心良苦..何必呢..萬教歸宗.. 講的是同一件事啊..信哪個教都沒關係..重點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幫別人..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09-8-29 19:06:29 |只看該作者
很多東西看看就好
相不相信看個人
這個消息
我覺得跟
韓國人說的 孔子是韓國人 一樣
不可能的事

熾天使(九級)

醉翁之意不在酒

Rank: 12Rank: 12Rank: 12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09-8-29 19:14:05 |只看該作者
呂洞賓是基督徒

可能性不高

感謝分享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09-8-30 16:12:37 |只看該作者
宗教勸人向善的就是好的!
人真的不應該自私要求別人信跟自己一樣的教派!(聖戰?難道神希望死很多人去世奉他嗎?)
真的覺得宗教紛爭只是有心人的私欲所造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09-8-30 18:42:15 |只看該作者
這怎麼可能啊!!!
網路謠言吧!很難信服呂洞賓是基督徒耶!!!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 07:1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