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2-13
- 最後登錄
- 2021-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01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29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自台南民族路三段赤崁樓向西門圓環,進入西門路365巷,創廟至今約350年歷史的普濟殿。
本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稱「普濟廟」,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傳聞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本廟,故而賜名為「普濟殿」。本殿座落於府城西北,臨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盛傳昔日本地區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本殿正座落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台南府城在地形上,恰好有如鳳凰向北飛騰之形狀。以本殿為中心之八卦網,正好網住鳳凰頭部,使其不得展翅飛去,府城因此得以興盛繁榮。然而近年隨著巷道拓寬、改建,已經失去其原有之街道樣貌了。
南明亡後,清康熙二十五年(西元1686)初次重建落成,方向改為坐北朝南,乾隆十一年(1746)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1817)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出錢購得本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嘉慶二十四年(1819)落成,奠定本殿往後之一正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此後又於咸豐五年(1855)、同治四年(1865)、光緒九年(1883)、日據時代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正十二年(1923)數度重修。日據時代末期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損毀,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於當年十月中旬經過商議再次發起重修。民國六十三年(1974)又再度重修始有今貌。
本殿外貌古樸,但內醞輝煌。主體建築一拜庭二殿單開間,三川燕尾脊之屋頂,主殿為硬山燕尾脊左側一偏殿之閩南式建築。總面積93坪,建築面積51坪,建築材料百分之八十以上,除了昔日自大陸運來之花崗岩石條外,另有本土所產觀音岩,石雕精美、堅固異常。廟內各式木雕精緻非凡,舉如神龕之九龍雕刻,屋頂之九龍結網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神明雕刻,俱為難得一見之佳作。雖因香火鼎盛早已蒙上一層香油,猶仍醞透金光。
此外由於創廟年代久遠,歷史文物之多,允居府城寺廟前列。以龍柱、石獅為例;三川門、拜殿各一對清朝中期以前的石雕龍柱,單龍盤柱形制古樸無華,雕工細緻、匠心獨運,款落於嘉慶戌寅年(二十三年),為目前府城可見各廟龍柱年代最早者。三川門前一對清朝嘉慶年間石獅,左公右母,公獅戲球、母獅扶子,正是一幅天倫行樂圖,圓滿又幸福。另外歷代重修碑記、各朝牌匾等文物,在在見證本殿悠久的歷史。
本殿奉祀神明有主神及陪祀神,主神為池府王爺,左右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大太爺,以及虎爺、五營將。座前另有大聖爺、太子爺及一班衙役。偏殿內側奉祀觀音菩薩,齊天大聖、地藏王菩薩、韋陀尊者以及十八羅漢陪祀在側,另以一堂奉祀天上大法主。(張府聖君,俗稱法主公。)
本殿創建之初,原為佛教寺廟,主神為觀音菩薩。清朝初期逐漸改以池府王爺為主。
關於池府王爺之生平傳說有多種版本。據本地父老之傳聞,本殿池府王爺原名陳文魁,宋朝仁宗年間出生於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曾經跟隨歷史名將楊文廣征服閩南十八洞建立功勳,晚年回故鄉隱居。一天夜晚,偶然看見天神降下瘟疫於村中水塘,由於該水塘為村民日常取水處,陳文魁唯恐天亮後村人不慎飲用而罹患瘟疫,於是自己取水試飲。頃刻間,因毒發而絞痛不已,證實水中有毒。為了留下來警告村人,不敢離開水塘就醫,投水而亡。村人感念王爺義行,傳為佳話,從此王爺仁行不脛而走。至明萬曆年間,始建廟於馬巷五谷市榕樹下,號稱【代天總巡狩 威靈王】。
清朝初年,有泉州府同安縣人奉池府王爺塑像來台,由於往來遷徙經商奉祀不便,乃將神像寄奉於本廟。其後因池府王爺神蹟顯赫,加上地方郊商對池府王爺之崇敬,信奉者日益眾多,逐漸成為本廟主神。
另有傳說以為當時台南府城門禁甚嚴,本殿因位於府城大西門外側,在當時兼有「會館」性質,時常有商賈旅人因為錯失進城時間而寄宿本殿。某日,有同安人渡海來台,借住本殿僧舍,不久即因患病而死。旅人隨身奉有池府王爺神像一尊,從此奉祀於本殿內。其後香火日盛,竟成為本殿主神。
本殿之重要祀典(以農曆為準)
元月初九日--天公
三月十八日--天上大法主
三月二十日--註生娘娘
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主神誕辰)
七月廿三日--境內中元
七月廿七日--地藏王菩薩
八月十五日--土地公
八月十六日--掌牌爺
九月初三日--齊天大聖
九月初九日--太子爺
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
十月二十日--池府王爺夫人
十二月二十日--送神關廟門(傀儡戲)
十二月廿五日--迎神開廟門(傀儡戲)
目前本殿與老古石集福宮、媽祖樓天后宮及金安宮共組成「四聯境」。是神之交誼,亦見人之和諧。
地址:台南市西區普濟街79號號
電話:(06)22687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