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6-4
- 最後登錄
- 2020-10-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5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1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熱烈迴響]
所謂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
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 天師道 ),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而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明清以後,道教基本已經停止了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教更是衰微!
道教的真諦或意義:
道教的真諦: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教義(意義)約略有三:一是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黃帝以來,即以敬天垂範,一般道觀及教士在祈禱和供奉時,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二是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張祀祖,要超度祖先,祖先若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功報德,不忘根本。三是修道:修道可分內功與外行兩途,內功是指修養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時又指守生養氣,煉丹服食,這是以精神修養及體內潛能發揮為主。外行是指積極行善,實踐倫理道德為主。內功圓滿,可以修合天人,返本歸真。成聖、成真、成仙;外行圓滿,亦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四是行教:凡在敬天祀神,超度祖先時,用一定的科儀,修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門。在祈福禳災時,訟經拜懺,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五是救人:如吾祖張道陵天師和歷代天師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籙神水治療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氣,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
這是救人。六是利物:「道德經」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 ,為而不有。」又云:「 任萬物之性而代生,因萬物之性而長養。」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愛護動物,培育生物,戒殺放生,這就是利物。七是濟世:主張以道立國,以教化民,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濟世。
道教的代表人物:(著名人物)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化三清”的神理。因此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化三清)尊神。
至於道教代表人物(著名人物)有:皇帝、老子、關尹、莊子、列子、張道陵( 張天師 )、魏伯陽、黃初平(黃大仙)、葛玄、葛洪、許遜(許真君)、魏華存、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孫思邈、司馬承禎、成玄英、吳筠、杜光庭、譚峭、陳博、王文卿、張繼先( 張天師 )、陳景元、北五祖(全真教所奉的五位祖爺 )、南五祖( 道教金丹派南宗或紫陽派所奉的五位祖師 )、北七真( 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 )、張三豐、杜道堅、李道純、張宇初( 張天師 )、陸西星、王常月、婁近垣、 劉一明、閔一得、李西月、黃裳。(道 教 自 清 末 即 開 始 衰 落 。 道 光 元 年 ( 1 8 2 1 ) 敕 令 第 5 9 代 天 師 張 鈺 停 其 朝 覲 , 著 不 准 來 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