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82|回覆: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研討] 揭秘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西北軍“破鋒八刀”刀法 [複製連結]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10-22 22:56: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在抗日戰爭中曾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西北軍大刀片,是頑強、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絕佳體現,是中國武術史上的一座豐碑。本文以流傳至今的“破鋒八刀”為線索,在豐富的史料和文物基礎上,結合目前保存在通備武藝體系中的手稿、歌訣和完整技術,深入考證了西北軍大刀的來龍去脈。

行文之初,首先對“西北軍”和“大刀隊”這兩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加以說明。

“西北軍”是人們對馮玉祥軍隊的通俗稱呼。1925年,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其所屬軍隊改稱西北邊防軍,這就是“西北軍”的由來。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後,馮系軍隊才正式被稱為西北軍。 馮玉祥的軍隊自第十六混成旅時起,歷經國民軍(1924年)、西北邊防軍(1925年)、國民軍聯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1927年)等多次名稱變化, 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殘余部隊被改編為吉鴻昌部第二十二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軍和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部,人們仍習慣稱之為西北軍。

西北軍大刀隊正式名稱是手槍隊,由於每人身上背著一把大刀,所以社會上又把它叫做“大刀隊”。馮玉祥的手槍隊組建於1916年,每人配備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槍。 後來的手槍隊裝備更為精良,“馮的手槍隊,是從全軍部隊中身材比較魁梧、體格比較強壯、手腳比較敏捷者中選拔出來組成的。它的武器,是以短兵器的手槍為主,每人配備七六二自來得手槍1支、子彈200粒,七九(或六五)騎槍1支、子彈100粒,六五勃郎寧小手槍1柄、子彈50粒和4斤重的大砍刀1把。”手槍隊的訓練特別嚴格,尤其對體力鍛煉、劈刺技術和夜間戰鬥等項目,要求極嚴。西北軍旅以上的各級司令部,都配署有手槍隊。

手槍隊組建以來,在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18年,馮玉祥在湘西夜襲桃源時,100名精壯的手槍隊員,身背大刀,經過一夜冒雨苦戰,攻克桃源。 在1923年軍閥直奉大戰 “廊坊之戰”中,上校參謀馬英圖受前敵總司令張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滄州武術健兒組成的敢死隊,持大刀短槍為全軍開路,一舉攻克天津。為此受到馮玉祥的通令嘉獎。

在1933年3月的長城抗戰中,西北軍系二十九軍在趙登禹將軍指揮下,浴血奮戰喜峰口,殲敵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大刀隊因此名聲大震,其威名隨著一曲激昂雄壯的《大刀進行曲》而迅速風靡全軍、全國,成為中華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輝典範。

不久以後,二十九軍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懾倭寇: “1937年端午節,即七七事變的前夕,駐華北日軍邀二十九軍團以上軍官在北京懷仁堂‘聯歡’,實際上是一場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現代鴻門宴。氣焰驕橫的日軍軍官酒中起舞,態度輕狂,恣意挑釁。二十九軍38師114旅旅長董升堂和獨立26旅旅長李致遠,都是長城抗戰中令日寇膽寒的名將,二人不甘示弱,先後起身打拳助興。日軍中佐松島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聲沉吟,局面頓時緊張起來。此時,曾在喜峰口大戰中率大刀隊夜襲日軍,殺出大刀隊威名的董升堂旅長立刻找來一柄刀刃還帶著缺口的大刀,挺刀與松島對舞。董旅長雙手執刀柄,鋒刃直指松島,緩步逼近。松島氣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場。接著李致遠旅長又下去練了一趟西北軍的‘破鋒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風,又有全場中國軍官擊節助威,日軍雖一個個怒目相向,終不敢輕舉妄動。‘聯歡’最後在日軍無奈的嬉戲中收場。”

不久以後,日寇挑起“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愛國軍民奮起抗戰,原西北軍系各部英勇善戰,幾乎參與了抗戰的每一場惡戰,為抗戰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在戰鬥中,大刀隊多次發揮著重要作用。曾在軍中主持大刀隊訓練的馬鳳圖,在抗日戰爭中寫下了《白刃戰歌》,表達了對前線將士的崇高敬意和堅定的勝利信心:“九一八案未獲平,蘆溝橋畔敵炮鳴。毀公約,破聯盟,侵平京,略滬寧。嗟我將士齊拼命,焦士抗戰挫凶鋒。海陸空軍機械兵,狂奴迷夢久未醒。山地戰,勢不同,奪彼勢,展我能。 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搗蕩寇塚。”



西北軍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術聞名,其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當時武器裝備的客觀狀況,使白刃戰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戰術方式。所以在民國史上,將武術引入軍旅的事例並不少見,如馬良在山東搞的“技術隊”和“新武術”,曹錕在河北搞的“苗刀營”和“鐵杆矛營”,孫傳芳在江蘇搞的“武術營”和何鍵在湖南搞的“技術大隊”等。馮玉祥的西北軍裝備較差,因此不得不每人配備大刀片,以過硬的單兵素質和精湛的大刀術來彌補裝備的不足。
其次,西北軍的締造者馮玉祥一貫重視武術,將劈刀、刺槍列為西北軍的戰術必修科目,而且經常親自檢閱基層軍官和士兵的劈刀、刺槍和打拳等訓練。 。早在1910年,馮玉祥和張之江等人就曾組織反清秘密組織“武學研究會”。 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戰最緊要的時刻,馮玉祥在鄭州集合部分官長講話時,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說:“我們接近敵人的時候,這刀有用沒有用?(答:好用!)比起刺刀來好不好用?(答:好用!)一把大刀,會使的可以敵六七柄刺刀,不會使的連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於聾子的耳朵,只是個擺設,沒有用。……我們有了刀,長官應當切實提倡,一天多練幾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應手。” 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馮對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戰中充分發揮大刀對刺刀的優勢,因為這的確是西北軍的優勢。

第三,一批優秀的武術家進入西北軍,參與軍隊的白刃戰術訓練,也是西北軍大刀片大顯神威的客觀原因之一。“1925年,在西北軍察哈爾都統署任參議的馬鳳圖,受都統張之江將軍之命,在張家口創立白刃戰術研究室,並依托該室,成立了‘新武術研究會’,以室主任兼任會長。” 研究會中有不少滄州籍武術名家,如馬鳳圖、馬英圖、王子平、洪立厚、劉鴻慶、王桂林等人。這些武術家集思廣益,創編教材,將武術中格殺效果突出的技術用於軍事訓練,對於提高西北軍的戰鬥水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四,在國術氛圍濃厚的西北軍中,有數量眾多的精通武術優秀官兵,是大刀片發揮威力的重要基礎。老資格的張之江、張樹聲、李鳴鐘等都是武術愛好者,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吉鴻昌,董振堂、馮治安、劉汝明等高級將領,都是武術好手。後來犧牲在抗日戰爭中的趙登禹將軍,精通武術,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將軍”的美稱。在1925年11月,西北軍劉郁芬部進駐蘭州,設計擒獲蘭州地方軍閥李長清,就是由團長梁冠英和營長趙登禹擒獲的。 吉鴻昌將軍最擅刀法,號稱西北軍第一刀。1929年春,吉鴻昌在甘肅天水主持“隴南國術比賽大會”時,就曾親自下場演練大刀,並以大刀作獎品頒發給比賽優勝者。 精通武術的中下級軍官數量更多。馬鳳圖的長子馬廣達,以刀法精純受到張之江、張自忠、趙登禹等西北軍將領的賞識,積功升至營長。1933年長城抗戰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參加大刀隊夜襲日寇,英勇殺敵,身負重傷,後來帶傷操練士兵,不幸創傷復發而殉職,被國民go-vern-ment追認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公祭。



西北軍大刀具有切合實用的形制特點。

一、在形制上,西北軍大刀有其獨特之處,既不同於明清以來刀身修長近似日本造型的雙手長刀,也與漢代以來的環首刀以及宋以來的“手刀”有很大差異。西北軍大刀的刀身較寬,刀頭前銳後方,近似宋代《武經總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長,而且似漢環首刀的刀環。所以,西北軍大刀是環首刀、手刀、雙手長刀等傳統刀的綜合。
二、在使用時,西北軍的大刀是雙手握持的,這是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西北軍大刀的技術來源,是傳統的雙手長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長的形制特點本身就是為雙手運刀所設計的。而在流派眾多的傳統刀法中,大多是以單手使用的短柄刀為主的,雙手刀自明代戚繼光、程宗猷以來,流傳面一直較窄,僅在少數武藝家傳承。所以,抗戰時期,雖然也有其他武術家在軍隊中傳授刀法,但由於單手刀術的技術局限,使其威力遠遜於西北軍的大刀術。

三、在重量上,西北軍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首先,民間存留的抗戰大刀實物 和西北軍軍官的回憶錄 ,都證實了大刀重4斤上下。戰陣兵器,講究“快馬輕刀” ,方能有效殺敵。明代雙手長刀重1475克,腰刀為960克, 而解放軍騎兵所用馬刀重1850克,但騎兵用刀,可以借助馬飛馳的衝力攻擊敵人,所以馬刀偏重並不妨礙其殺傷力。由此可見,西北軍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證有效地砍殺敵人、又不致於過分消耗官兵體力的合適重量。

四、使用這種大刀,顯然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事實上,西北軍嚴格的選兵和訓練,保證了其官兵健壯的體格,而精悍的手槍隊官兵,更是身手不凡。據當年親眼目睹喜峰口抗戰時趙登禹部大刀隊的蘭玉田老人講,“這班人體格好,平時沒事總在院子裡練刀,有時一摸房檐‘嗖’就上去了。村裡的人爬老婆山還要歇一歇,他們一直爬到老婆山一點動靜也沒有,日軍一點兒也沒覺察,到山上拿大刀把十幾個鬼子砍了,把屍體扔到山下,槍和子彈都拿回來了。” 厚重的大刀只有在這樣訓練有素的官兵手中,才能更好地發揮威力。

五、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優秀的官兵,還需要進行長期的嚴格訓練,才能使大刀最終成為戰陣制勝的有力武器。在民國將領中,馮玉祥是以善於練兵著稱的,西北軍每天下午四點半到六點訓練劈刀、刺槍和打拳。1925年6月,蘇聯顧問普裡馬科夫在北京鹿鐘麟的司令部裡,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練大刀:“院內,許多身著白上衣的警衛士兵在揮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個劈殺動作,場面非常壯觀。約六百名身體非常結實的青年士兵,飛速地舞動著閃閃發光的大刀,時而防衛,時而出擊,練兵場上夯實了的土地,由於六百雙腳的衝擊和跳躍,發出低沉的聲響。” 這段文字生動地展現了大刀隊訓練的壯觀景像。普裡馬科夫所見到的,是西北軍早期軍訓教材《劈刀十二法》,練時左右重復一遍,加上收刀勢,正好為二十五個勢子。之後不久,在西北軍第二號人物張之江(1882-1966) 的主持下,馬鳳圖、馬英圖等人編創成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取代了舊有的刀術教材。1926年初,張之江代替馮玉祥主持西北軍全局,這一易學而實用的刀法迅速推廣到西北軍各部,形成了西北軍自成風格的著名大刀


在“破鋒八刀”的創編和推廣過程中,張之江將軍和馬鳳圖等武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馬鳳圖(1888-1973)是河北省滄縣楊石橋村的回族武術家,1920年攜二弟英圖和長子廣達在河南加入馮玉祥將軍的國民軍,進入軍政生涯。1923年,馬鳳圖與駐防通州的馮部第七混成旅旅長、滄州籍同鄉張之江初次相會,言談甚歡。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go-vern-ment。12月,張之江任察哈爾都統,駐張家口(張垣),邀請馬鳳圖到張垣任都統府參議,“破鋒八刀”就是在這之後不久編創而成的。自此以後,馬鳳圖即供職張之江麾下,直到1926年隨國民軍第二師劉郁芬部入甘。馬鳳圖手稿《致張之江先生回憶錄》,詳細記載了張、馬的交往過程,成為研究西北軍“破鋒八刀”的珍貴史料。

馬鳳圖定居蘭州以後,“破鋒八刀”即保留在通備武藝體系中,並一直流傳至今。馬鳳圖之子、已故武術家馬穎達,在其1998年撰寫的《我從事武術活動的簡歷》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馬鳳圖的“破鋒八刀”:“四三年春父親應八戰區西北抗日干訓團邀請講演抗日救國,會上給士兵表演武術,父親表演了破鋒八刀,王天鵬表演了雙手帶,我表演了溜腳式。……(1946年)與劉仁師兄同學大刀、破鋒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馬刨泉黃浦軍校騎兵分校表演破鋒八刀、翻子拳、八極拳。1949年至1951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進入新疆。在此期間與當地武術界交往考察,教警衛連劈破鋒八刀。” 由此可見,“破鋒八刀”在當時國、共兩party官兵中仍然享有較高的聲譽。這些材料清晰地證明了“破鋒八刀”的傳承脈絡。解放後,馬穎達先生在保留“破鋒八刀”原有技術的前提下,又以八刀為主體,融入了“八步連環進手刀”和“驃姚刀”的部分技術,豐富了原有套路,以適應武術比賽演練之需。目前,“破鋒八刀”仍然完整地流傳在蘭州等地武術家中間。

最後,對“破鋒八刀”歌訣和技術作一簡略介紹,以饗好之者。“破鋒刀歌”是馬鳳圖寫於西北軍中的刀法歌訣,全歌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八刀是典型的雙手刀法,融會了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和清代吳殳《單刀圖說》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華,包括埋頭刀、攔腰刀、斜削刀、漫頭硬舞等技法,動作簡捷精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顯的軍旅實用特色,與現在以花法為主的表演武術有質的區別。

隨著抗戰烽煙的漸漸消逝,曾經威震敵膽的“破鋒八刀”已經鮮為人知,而當今表演套路武術的興盛,更使這一簡潔、剽悍的軍用刀術日益湮沒在“滿片花草,周旋左右”的套子武術中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後的今天,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充分挖掘“破鋒八刀”這一武術現像的民族精神財富,對於發揚中華武術的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刀訣及注釋

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注釋:雙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 當鬼子刺刀刺過來的一瞬間 把刀挑起挑開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 這時因為是向上挑起 所以刀是在頭上的 這時就可以順勢劈下 一刀就可以解決鬼子劈成兩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撥開鬼子刺刀的同時 雙手握刀突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殺!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小丑笑了不代表他笑了
小丑哭了代表他真的伤心了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10-22 23:16:41 |只看該作者
沒有刀招圖,這很可惜說,
不然,很想看看大刀隊的刀法是如何。
夢想起飛 該用戶已被刪除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10-22 23:19:1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10-28 10:57:5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康斯坦丁 的帖子

河北滄州自古以來被稱為「武術之鄉」及「雜技之鄉」,歷代武術人才輩出,其實,整個河北是歷代產生武術人才最多的地方,有陳王廷、陳長興、李景延、王宗岳、楊露禪、武禹襄……等太極拳武術名家,迷蹤拳(又名_燕清拳)名家 霍元甲、八卦拳創始人 董海川、形意拳名家 李存義、保定快跤名家 常東昇、八極拳名家 劉雲樵、《武當劍術》作者 李景林、孫氏太極拳名家 孫祿堂……等。

張之江民國16年創辦「中央國術研究館(中央國術館的前身)」,民國17年北伐革命成功後,即任「南京中央國術館」的館長,其
後又於民國22年奉命創辦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專科學校(河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前身)並任校長,身兼兩職。25年,選拔武術隊參
加柏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1屆奧運會]。會上表演武術。張之江是使中國武術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國術館代表團曾赴香港
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表演宣傳中國武術,37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6年,擔任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表演大會評判委員會主任。
1966年5月21日,張之江在上海病逝,享年84歲 。
他一生為推廣中華傳統武術不遺餘力,貢獻良多,是近代兩岸三地受武術界非常尊崇的一位人物。

總之,他們這“西北軍”不但武術人才繁多,又極端重視武術,上至馮玉祥,下至各個軍官幹部,以至於大多數士兵,你如果說他們是個「軍中的武術大隊」,絕對是名呼其實的。

註:以上,有些內容是參考維基網站

Rank: 2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9-10-28 11:20:42 |只看該作者
再回覆 #1 康斯坦丁 的帖子
本人會為文回覆,主因年輕時,我對中華武術史有下過一段時間特地去研究過,總之,別人是在瘋看武俠小說,我是在瘋研讀中華傳統武術的歷史。
所以,看了大大為文介紹「 揭秘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西北軍“破鋒八刀”刀法  」的文章之後,就有感而發,特回文響應!!!!
m323334 該用戶已被刪除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9-11-7 16:01:4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4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1-12-7 00:08:48 |只看該作者
沒辦法

武器不如人的情況下

只能依賴冷兵器了

Rank: 4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1-12-19 12:29:09 |只看該作者
到底有多強..人家幾十公尺外一槍給你弊命或機槍掃成蜂窩.拿刀只是困獸之鬥.時不我予 用錯年代 用在反清復明時代可能是無敵.在那時候就是飛蛾撲火..日本可沒傻傻跟你肉搏戰.自討死命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1-12-19 12:38:17 |只看該作者
如果有足夠的子彈,誰會會大刀拼命?
版主所說的子彈數量只是公文書中的標準,
實際上是沒有的,
在熱兵器時代還得靠冷兵器對敵,
只是沒選擇下的辦法。
不回應畜牲與莠民
莠民不知道自己無知
畜牲不承認自已無知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1-12-20 17:53:30 |只看該作者
說實話,長城抗戰是西北軍打的,台兒莊是李宗仁和各路雜牌軍打的,到底這黃埔軍校打過啥著名戰役?也難怪打共黨就一直輸....
上來閒逛...... 有機會多交流....................  ...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0 10:5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