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Fu Bao Shi﹞﹝1904 ~ 1965﹞
傅抱石是現代山水畫大家,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便是他與關山月合作的傑作。
傅抱石原名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在江西南昌。傅抱石出身貧寒,少年時代在磁器店裏當學徒,因體弱多病而被辭退。在家中附近的裱畫店裏有位左師傅成為傅抱石的啟蒙老師。這位元左師傅專門複製石濤的作品,能在小桌上畫大畫,把一大張紙卷起來,畫一點放一點,雖然是局部接局部地畫,但整體看絲毫不差。少年的傅抱石不但從左師傅那裏學到了繪畫技能,而且認識了古代大師石濤。他自號〝抱石齋主人〞,後來乾脆改名叫傅抱石。
他在1926 年畢業於江西省第一師範學校藝術科,留校任教。青年時期的傅抱石曾得到徐悲鴻的提攜,徐悲鴻幫他赴日留學,回國後他在南京中央藝術大學任教授。曾作過郭沫若的秘書,從事抗日宣傳。解放後任江蘇國畫院院長和南京師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省分會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傅抱石紀念館〞建在南京,1990 年 10 月開館,由他的兒子傅二石任館長。
傅抱石生前著有《中國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理論》、《中國山水畫人物技法》等。
藝術特色:
傅抱石在山水畫上成就巨大,藝術上崇尚革新。他居住四川八年,創作發生了飛躍的長進,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遠行寫生,推動了他創作的三變。長期深入體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擺脫了古人的筆墨。所繪雲煙迷霧,壯麗沈雄。創作章法不落常套,善於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佈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邊,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他還擅繪水和雨,獨創〝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畫也自成一格,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傅抱石只活了 61 歲,在國畫家中是早逝者。
大滌草堂圖
紙本‧水墨,85x58 cm
畫家家屬收藏
說明:
傅抱石崇拜明宋清初畫家石濤,既慕其高楊個性的創造精神,亦喜其濕墨淋灕之韻致,遂描繪石濤之像,想像圖寫石濤之大滌草堂,以表達他與石濤之情結。此幀為其大滌草堂圖之一。因石濤曾別署「大樹堂」,畫家遂以大樹為全體形象。頂天立地的樗木,即增畫面之氣,又是他崇敬的藝術偉人象徵。左下角之茅合即草堂,草堂中仰觀之人即為石濤。此圖闊筆雄放,墨色滋潤覽之若濕,是傅抱石對石濤藝術的理解,心是上承石濤創造自家面目的實驗,其為四○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
畫面左上角,以篆書作畫題,並以楷書作跋,既當年石濤請八大山人繪大滌草堂圖事略。跋曰:「石濤上人冕歲構草堂於廣陵,致畫南昌八大山人,求畫大滌堂圖,有云:平坡之上,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即大滌子大滌草堂也。又云:請勿畫和尚濟,有髮有冠之人也。聞原札藏臨川李氏,後展轉流歸異域,余生也晚,不獲睹矣。今經營此幀,聊記長想爾。民國三十一年春製於重慶西郊。」觀此幀,讀此跋,可知傅抱石此圖實依石濤之心願所作。
當時同在重慶的徐悲鴻觀此圖,大為贊賞,在遂在詩堂題「元氣淋灕,真宰上訴」八個大字,並言:「八大山人大滌草堂圖未見於世,吾知其必難有加乎此也。悲鴻歡喜贊嘆題。
不辨泉聲抑雨聲
紙本‧水墨,82x50 cm
南京博物院藏
說明:
聽泉,是中國文人的樂事,而在雨聲中聽泉又別有一番情趣,此圖所表現的也正是這種「不辨泉聲抑雨聲」的微妙境界。題記中所說「酷暑寫此一快」,可以看作晝家創作此畫的動因,也可以看作此畫娛人情性的特殊能功能。觀此晝,風搖樹頭,雨泣如傾,右上有瀑布如練,左下有水流滔滔,氣氛渲染十分生動。水邊築一亨榭,亨中一文士,僅寥寥幾筆活晝出他雨中聽泉的情態,足見傅抱石在山水中作點景人物的不凡功力。此晝之點景人物亦非一般的點景人物,他的雙眼,也正在陶賞大自然的審美主體,在此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畫不僅意境、情趣殊佳,在藝術技巧上亦十分精絕。一般人作晝,如右下角為畫面主體形象,必在左上角以一定的适形與之呼應。此晝之特色在於,右下角晝亭、樹、岸石等主體形象,又在右上角晝一組瀑布,不類常見的平衡圖式。但是,在右方的這些形象,又構成了一條自右上角至左下角的一條斜線,從而加強了那種風雨驟來的氣勢。聰明的晝家為了解決造形布局上的這種「失衡」,便在左上角以濃墨題跋落款,在墨感上與右下方的墨色相呼應,又使全晝取得了平衡。至於筆墨之濃淡變化,則極富現性,也是極富有醉的自如意翁的自如,意極的,觀晝者自當細細品味。
/////////////////////////////////////////////////////////////////////////////////////////////////
吳作人﹝Wu Zuo Ren﹞﹝1908~1997﹞
說明:
吳作人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20歲,入上海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習,初露才華,為徐悲鴻賞識。2l歲,入上海南國藝術學院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先生,加入南國社,參加田漢領導的戲劇革新運動;秋,就學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工作室,22歲,在南國月刊發表第一幅作品《和平神下的戰艦》,被推舉為南國畫會美術部長,因參加進步的南國革新運動被中央大學開除,23歲,初到達巴黎,9月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西蒙教授油畫工作室;因學費昂貴、學業艱難,10月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巴思天教授畫室高班。11月獲庚款助學金。,24歲,在比利時王家美術學院暑期全院油畫大會考中得第一名,獲金質獎章和桂冠生榮譽,享有個人工作室和一切作畫物質,費用公付的待遇。28歲,應徐悲鴻函約回國,9月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講師。
吳作人在60餘年藝術生涯中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的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作品無數次地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其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家、博物館所搜求。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講學、舉辦個展或聯展、參觀訪問、文化交流等活動。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勳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勳章」。
金塵漠漠迷天處
1989年
設色‧148.5 x 80 cm
說明:
畫面中近處的五隻駱駝由於筆墨分明,顯得神態豁達,步履矯健,在牧人的帶領下,依序由坡上走向坡下,遠方的駱駝則用輕淡的墨色來表現之。
金魚
1980年
設色‧35 x 46.5 cm
說明:
魚頭的方向略正略側,尾巴左右擺動,小鰭前張後伸,幾片浮蓮、幾根水草隨水飄蕩。
皇帝戰蚩尤
1941年
油彩‧37 x 24.5 cm
說明:
此畫作於抗日戰爭中期,吳作人藉由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戰勝入侵蚩尤歷史故事,鼓舞起群眾奮鬥的民族精神。
三門峽
1955年
油彩‧150 x 118 cm
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說明:
吳作人用筆敷色、用刀勾劃的方法,在黃河水流上達到了獨特的效果,近處的河水漩渦,遠處的長流,都是從刀尖上淌泄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