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2-20
- 最後登錄
- 2024-7-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35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徐蚌會戰國軍失利原因
在近代戰爭史上.
聞名中外並且也是決定性的一場戰役.
讓國共的對峙從勢均力敵變成了一面倒.
看看當時國軍的貪污腐敗.
各派系之間根本就是戶看不順眼的局勢下.
再加上其他微妙的因素.
使得蔣中正最後迫於無奈.
退守台灣
整個中國大陸被紅潮淹沒...
搞什麼啊!!
怎麼可以這樣呢!!
讓我們來看看這次淮海戰役的各個凸槌點...
徐蚌會戰國軍失敗原因:
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都無意共組聯合政府,國民黨自恃有三百萬軍隊,打算硬碰硬消滅共軍。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已壯大實力,在農村獲得廣大支持,亦足以跟國軍分庭抗禮。美國雖派馬歇爾調停,但以失敗告終,於是內戰登場。
打仗靠的不是只有兵力跟武器,民心與士氣也很重要,國內政治腐敗,派系惡鬥,貪贓罔法,奸佞橫行。經濟破產,農村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戰局對國軍不利,可是最高領導當局,並不知道會敗的這麼慘,垮的這麼快。
1948年11月初,徐蚌會戰開始時,東北國軍已全軍覆沒。華北剿總傅作義困守平津。華中剿總白崇禧,因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被免除國防部長職務,心中不滿,不願支援徐蚌會戰。國內因經濟崩潰,物價飛漲,民生凋敝,鄉村地區已被共軍控制,而東北共軍已入關協助中原作戰。
一、地形因素
徐州位於黃淮平原之上,平野千里,無險可守,自古以來就是易攻難守之地。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十幾萬大軍攻下彭城,慶功宴還沒開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反攻,就把劉邦殺的拋妻棄子,漢軍十幾萬人全掛,睢水為之不流,而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
二、派系因素
據守徐州北邊的部隊,原屬與蔣中正不和的馮玉祥舊部,共軍南下時因不滿蔣中正,直接投共,造成徐州東邊,由連雲港西撤的黃百韜兵團,被共軍包圍後被殲滅。而白崇禧不願東援,造成固守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兵團無法全力進攻(擔心徐州守備空虛),救出黃百韜。後白崇禧雖同意由蔣的嫡系黃維東援,但為時已晚,半路上黃百韜兵團已全軍覆沒。而共軍當時無派系問題,大家有志一同,都要推翻蔣政權。
三、天候因素
黃維東援時,黃淮平原上縱橫的溝渠河川,拖慢行軍速度,而下起的雨雪也讓部隊行軍困難,視線不佳也讓空軍無法攻擊及空投補給(不過我覺得這實在不算理由,好命的國軍坐車速度比共軍走路慢,怪天氣沒道理)。不過天候影響,導致國軍優勢無法發揮,倒是事實。
四、紀率不佳
國軍紀律不佳,造成農民反感。而效率不佳,造成行軍緩慢。黃百韜西撤,黃維東援,都因行軍緩慢,而被共軍包圍殲滅。而共軍紀律較佳,獲得廣大農民支持,後勤補給充足。
五、戰術不佳
徐州剿總劉峙自稱為福將,其實軍事天分不高。劉峙收縮兵力在與徐州與共軍決戰,基本上就不利國軍。收縮兵力時,又沒顧慮到黃百韜兵團還沒撤回,以致黃百韜孤立無援被消滅。後期改調劉峙到蚌阜(徐州改由杜聿明指揮),又無力救出杜聿明,以致徐州邱清泉李彌全軍覆沒。而反觀共軍戰術靈活,游擊騷擾,主力強攻。集中主要兵力,分割消滅敵人,戰術運用的確優秀。
六、越級指揮
蔣中正雖繁忙國事卻愛指揮戰事,當杜聿明放棄徐州南下時,本來還有希望把一半軍力撤出,但蔣在半途卻要杜再反攻,杜力爭不得無奈遵命,導致杜聿明棄徐州堅城,守荒野小村,1949年1月,杜聿明部糧彈兩缺,全軍覆沒,前後兩個月,六十萬大軍煙飛灰滅。
徐蚌會戰國軍失敗的結果: 直接導致蔣中正下野。
1949年1月,徐蚌會戰國軍失利後,蔣中正因嫡系主力部隊被消滅而下野。困守北平的華北剿總傅作義接著投降。李宗仁要求和談,共產黨不肯。5月共軍渡過長江,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3月中國大陸全境淪陷。
《 本帖最後由 神采飛揚 於 2009-6-19 20:0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