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66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舞獅俗稱「弄獅」是由漢代百戲中的「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的民間游藝。
關於舞獅的由來,相傳廣東佛山有雙猛獅肆虐鄉里,村中一名武師為除害與猛獅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武師明白一己之力無法戰勝,於是傳授鄉民拳術共同除害,終於戰勝猛獅,後來村民仿照獅子和武師相鬥的模樣來舞蹈,於是變成流傳中國各地的舞獅。
台灣的舞獅習俗傳自大陸,但由於地域及族群差異而發展出許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在台灣,以新竹為界,分台灣北部獅、台灣南部獅。在大陸,則是以長江來劃分南、北獅系統。
目前台灣民間所流行的舞獅種類大約有四種:閉口獅(亦稱蘢獅,台灣南部獅屬之)開口獅(亦稱 仔獅,台灣北部獅屬之)醒獅(廣東獅,華僑地區居多)北方獅(北京獅,常見於舞台、電影上的演出)舞獅的舞法,台灣北部獅以打獅節為主,台灣南部獅以打獅套為主,醒獅以採青為主,北方獅以技藝為主,四種會合總共約有百餘種舞法。
一.臺灣舞獅的類別,依民間實際使用狀況,最普遍的是臺灣獅及廣東醒獅兩大類。
二.臺灣獅與廣東醒獅有截然不同的造型、舞法、配樂與背景,茲說明如下:
在造型上:醒獅獅頭有一古獨角,稱「髻」,台灣獅則無。醒獅獅頭為全圓體,華麗花俏;台灣獅頭僅半圓體、面貌威猛,頭頂大多畫八卦圓形,又稱「八卦獅」。
在舞法上:醒獅以特技高椿表演為主,生動花俏。台灣獅則以地面上的手法腳法為主,武術的成份重,較威猛。醒獅頭尾兩人一樣吃重,乃合力表;台灣獅則以獅頭為主,獅尾僅陪襯而己。
在配樂上:台灣獅節奏簡單,粗獷有力;醒獅節奏則較輕快花俏。
在背景上:醒獅於光復後,漸傳入台灣,慢慢才流行;台灣獅在明清時已隨漢人移民傳入台灣社會,成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
綜而言之,舞獅可謂是一項綜合了中國民間「遊藝」、「武藝」與「體育」於一爐的民俗活動。
資料來源-----廟會藝陣鑼鼓喧... |
-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