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新思維迎接交趾陶春天
在高枝明的眼中,從來就沒有交趾陶傳統工藝「沒落」的問題,他認為一代代交趾陶都會遭遇不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朝精緻化提升技巧、加入新思維,自己去開創交趾陶的春天。一路當交趾陶界的「開路先鋒」,高枝明近幾年轉而朝大件的交趾陶公共藝術品方向發展,挑戰創作技巧、窯燒和組合技巧的困難度,藉由作品繼續傳承交趾陶工藝。
積極投入公共藝術
走出嘉義火車站,立刻被站前廣場一組組公共藝術吸引,這是高枝明受邀創作的交趾陶壁,呈現嘉義市各處景點,遊客一目瞭然,也立即感受到嘉義是「交趾陶之鄉」。近年來,積極投入大型交趾陶公共藝術創作的高枝明,也為北二高經民雄內埔水庫大橋創作長二公尺的龍頭排水孔、為嘉義市崇文國小據德樓創作長達七‧五公尺的「開卷有益,崇文據德」,無論創作技巧、窯燒及組合,都是艱鉅挑戰,是交趾陶與公共工程結合的創舉。
高枝明投入交趾陶創作之路充滿戲劇性,他的父親是一位古物商,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古物產生濃厚興趣,更從父親口中得知許多古物鑑定的經驗。初中畢業後,就跟隨父親做起古物買賣生意。
高枝明經營古物買賣,遇上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許多廟宇翻修重建,舊交趾陶被拆下廢棄,高枝明四處收購,遇有毀損,自行以樹脂調色填補後再出售。1974年他退伍時,建於清朝屬三級古蹟的台南普濟殿、新港奉天宮正要翻修,將廟裡的舊物招標,眼光精準的高枝明一舉標下。
古物買賣踏入創作
某日,高枝明在普濟殿巧遇交趾陶大師葉王的傳人林添木,兩人相談甚歡。當時高枝明只是為了修復標來的交趾陶,向林添木學習釉色,林添木傾囊授予釉藥配方與交趾陶黏合等巧技。從此,高枝明除了修復交趾陶、也嘗試自己創作,沒想到市場反應不錯,竟成了終身事業。
釉色是交趾陶表現的關鍵。初期台灣釉料皆從交趾陶發源地廣東進口,但因清朝戰亂及後期的文革,釉藥供輸中斷,因此台灣廟宇的交趾陶逐漸被剪黏取代。高枝明表示,這就是交趾陶沒落的原因之一,製作成本高、費工時,又侷限於廟宇題材,讓交趾陶很難突破,所以他自行研發釉藥,朝藝術化、精緻化發展,希望創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不會讓觀賞者覺得交趾陶就是「廟尪仔」而已。高枝明相當有自信地說,「我可是讓交趾陶從沒落、到重新復興的開路先鋒喔!」
龍是華夏民族尊奉的獨特神物,傳說龍生九子,高枝明創作「大九龍盤」,盤中的龍非禽非獸,非蟲非魚,身上有鱗,頭上有角,嘴邊有鬚,足似鷹爪,兩眼炯炯有神,彰顯至高無上之尊。盤緣圍繞九條龍,每一隻姿態各異,並寫著「萬世千秋」,再飾以吉祥圖案。此作兩面皆有圖飾,更增燒製難度,費時半年才完成。前總統李登輝就職時,曾有人請高枝明燒製,做為祝賀之禮。
寫實功力栩栩如生
童謠「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讓高枝明轉換成作品,五隻小老鼠以疊羅漢方式攀高偷油吃,喻意「五子登科」。「悠然自得」是一個小和尚以《心經》為床、木魚為枕,安詳酣睡。「金雞報喜」的公雞登高臨下,眼睛注視覓食的母雞,昭示雄性保護雌性的天經地義。以手工製出的山岩肌理與栩栩如生的雞隻,展現高枝明寫實、傳神的功力。
高枝明的交趾陶創作題材,由繼承傳統中力求創新,造型生動典雅,手法細膩,技巧純熟;釉彩華麗溫潤,人物栩栩如生,躍然欲動。他說,交趾陶一代代傳承,每個世代都有必須面對的瓶頸,重要的是提升技術、加入新思維,要如何突破逆境,路是要自己去走出來的。
高枝明將交趾陶的創作領域擴大,最新作品是為學校、陸軍總部等設計交趾陶徽章。他還預計花費十年時間,為古廟北安宮重新翻新重建。他將負責全部監工設計,仿效藝術大師李梅樹蓋三峽祖師廟的精神,用蓋古蹟的方式建廟,希望能長長久久流傳下去。 |
-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