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扎根本土深耕生活陶藝
林清河從小即在家族產業添興窯長大,也跟著父親林雙喜學習陶瓷製作,命中注定和陶藝結下不解之緣。
民國六十八年,林清河從軍中退役後,別無選擇地接下添興窯事業。雖然當時窯業市場仍然熱絡,不過他卻已感覺出塑膠器皿的侵略性,傳統窯業即將面臨轉型的壓力。他宛如趨勢專家一般,將自家陶藝事業定位於「站在傳統上創新」,並堅持產品必須生活化、本土化,讓陶藝真正走入人群。
窯廠注入藝術生命
一旦決定經營策略,林清河特別到日本考察具有歷史價值的窯廠,發現窯廠能生存下來的重要關鍵,在於各家產品的風格與特色。再則,窯廠的命脈在於陶藝家,不但要負責經營,也要負起創作與開發的使命。
民國六十九年起,添興窯捨棄粗陶的製作,開始轉型以生產生活陶為主。林清河毅然投身創作,努力加上天分,在民國八十年時,作品入選全省美展,日後並陸續獲得各種獎項。從此為添興窯的作品注入藝術新生命,也在喜歡品味生活的民眾中引起莫大共鳴,帶動「生活陶藝」的流行。林清河也是南投縣首位開陶藝展的工藝家。
林清河認為藝術品沒有一定的價值,因為它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對他來說,他喜歡自己所創作的作品能夠與收藏者互動,陶藝就是要把玩、觸摸,才能體會箇中美感,不是放在展示櫃裡,隔著一層玻璃,只是被觀看而已。
九二一地震打不垮
「文化、生活、陶藝」,是林清河的重要經營理念。他堅持產業要深耕,才有文化。為了推展文化創意產業,他積極開拓陶藝培訓班,並且與學校建教合作,藉此將陶藝往下扎根。民國八十七年間,林清河為了增添設備,向銀行貸款千餘萬元,不料翌年九二一大地震,所有設備一夜之間全部化為烏有。
遭此重擊,林清河與妻子並未被打倒,反而更堅定信念走下去,「甘願做就不辛苦;危機其實是一種轉機!」林清河有著台灣人不認輸的堅毅個性,雖然歷經種種波折和辛苦,添興窯終究又站起來了,而且它還是全台僅見還在以傳統柴燒方式燒陶的蛇窯。
文化創意心在台灣
其實,在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曾有不少人力邀林清河至中國投資設廠,另創一片新天地。但是林清河認為,文化事業必須在本土中深耕才能萌芽、茁壯,添興陶必須要活在台灣才有價值,「集集蛇窯」也要留在集集才是文化。在添興窯中,甚至製陶第一代所使用的「人力沖床」,至今仍保留在原地,儼然成為窯內的奠基石。林清河愛這份傳統產業的心可見一斑。
添興窯已被評定為創意生活優良產業,並獲選為文化創意產業著名商標。除了陶藝外,林清河要為「集集蛇窯」建立更龐大且精緻的傳承文化。
|
-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