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84|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憶當年] 台南新樓醫院址(約60年前)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16 09:19: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台南新樓醫院址(約60年前)

 

 

從父親的舊底片簿裡這幾天翻拍出來的照片1&2。photo 2攝影角度應是由固園黃欣伯公宅高處遠拍,由南至北眺望的角度,前景是東門路還可看得到舊型的電話線桿(像以前賣李仔糖的,草紮的桿子上插著一支一支的李仔糖) 前排的屋應是東門路北側的住屋,照片左側看不見地方就是縱貫鐵路和五分仔車車道位置。重點是左中上方新樓裡那棟二層樓病房(前面有個四條柱圍成的空間,我曾讀過是把病人送到二樓去的"升降梯"! 我小時經常把它想像成為恐怖的斷頭臺)!中間的空地好像還看得到軟網的場地(tennis court)和支柱(看到了嗎?),右側的台灣厝母親說她聽說這是「舊樓」的診間(有別於後來的「新樓」),小時哥哥的同級好友劉牧師一家就住在此。遠處該是現在火車站的方向,看不到半間高樓。真的稱得上是物換星移,也勾起我很多兒時回憶!(您看過Pianist Horowitz 1986年80幾歲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重返俄國、在Moscow音樂廳演奏舒曼的「兒時情景」引起多少人熱淚盈眶的感人一幕嗎? 建議您去找來看看)
以下引述2004年當代醫學雜誌對新樓醫院創建始末的一篇文章:「當代醫學」月刊93年10月號第372期845~847頁) 林信男/台大醫院精神部
本書是第一本以中文出版的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傳記。在台灣,因為馬偕醫院的關係,馬偕的名字比馬雅各更為人所熟知,其實馬偕本人不是醫生,而是牧師。而馬偕醫院之源起是馬偕牧師為紀念捐款興建醫院的馬偕船長而取名。馬雅各醫生從蘇格蘭來台灣,並於1865年6月16日在台南開始醫療宣教,這就是台灣現代醫療的開端。當時醫院設立在「看西街」(目前之台南市仁愛街43號,稱為「看西街醫館」。後來由於其醫術精湛,又是免費醫療,吸引許多病人而影響本地中醫的業務,引起他們的反彈。乃散播謠言,鼓動民眾迫害馬雅各醫生,不得以退到「打狗」(今之高雄),在旗後開設「打狗醫館」。1868年重新回到台南行醫。後來由於業務的擴張,購置目前台南新樓醫院這塊地,新醫院建築於1899年啟用,成為「新樓」,以別於之前的醫院,稱為「舊樓」。
.......
  這本書總共415頁,裡面有數百張照片。對瞭解台灣現代醫療發展之早期狀況,這本書可說是圖文並茂的著作。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及記事,值得一提:
  1.台灣第一所醫學院:在述說台灣現代醫療發展史時,通常推舉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為台灣第一所醫學院。但是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開設的打狗醫院,於1886年由當時負責的梅醫生(Dr. Myers)擴建為萬大衛紀念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當時稱為慕德醫院,用以紀念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之弟弟萬大衛,他曾在萬巴德之後,在打狗醫館工作。根據這本書第58頁所述,該醫院附設醫學課程採一年四學期制,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基礎化學、一般外科等,經筆試及格再到香港或上海接受醫學委員會之考試,然後再回慕德醫院實習一年,修習內科學、產科學、臨床內科學、檢驗及藥學。最後學員再到香港或上海由國際委員會作專業考試,通過者授予執業証書。當時慕德醫學院有6名台灣本地學生,其中只有林晟一人英語能力佳,通過考試獲得文憑。可惜1901年3月梅醫生離開台灣後,因後繼無人而無法維持下去。依此看來慕德醫學院可算是台灣第一所醫學院,而林晟是台灣第一位獲英國文憑的醫生。
  2.台灣第一架印刷機及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神學院創辦人巴克禮博士為了推廣教育,以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教導當時多數不識漢字的百姓。而要推動此教育工作,首要的是獲得印刷設備成立出版部門。1880年由當時已回英國之馬雅各醫生捐贈了包括印刷機、排字架及鉛字共11箱的印刷設備。巴克禮博士於1881年回英國渡假時,特地到格拉斯哥(Glasgow)學習檢字及排版等技術。1884年5月24日在「聚珍堂」書房開工啟用此套印刷設備,並於1885年7月15日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之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台灣第一份報紙。
  3.台灣第一位藥師-黃嘉智於1865年5月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到台灣當配藥生。後來他留在旗後協助打狗醫館的配藥及醫院之行政業務。1886年他到埤頭(今鳳山)開設西藥房當西醫。可算是台灣第一位西醫藥師。
  4.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畢業於蘇格蘭亞伯丁(Aberdin)大學醫學院。1866年6月因馬雅各醫生的推薦,受聘為中國海關駐任打狗社區的醫生。他的工作包括照顧當時在打狗的16位歐洲商人、所有進出港口船員身體的健康照顧,及氣象報告。他也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後之打狗醫館的醫療工作。他於1871年轉往廈門,1883年轉到香港。萬醫生在台灣期間開始接觸象皮病(elephantiasis)、痲瘋病(leprosy)、瘧疾(malaria)等病人。離台灣後他繼續對瘧疾、血絲蟲病、肺吸蟲病等的研究。1887年他在香港設立香港醫學院。孫中山先生為該院第一屆學生。1899年10月2日他創設倫敦熱帶醫學校(The 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即今倫敦大學之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之前身。並曾任熱帶醫學會會長。於1903年被封為爵士。
  5.馬雅各反對吸食鴉片:馬雅各醫生身為英國人,對英國出售鴉片給中國表示不滿。他目睹英國船隻運鴉片戕害台灣人民而感到痛心。馬雅各對鴉片的態度,影響後來1899年啟用之新樓醫院內設立「鴉片戒除室」。
  馬雅各醫生的二個兒子也都是醫生。長子馬約翰是婦產科醫生,也到中國從事醫療傳道工作,於1919年受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和主任,任職長達21年。次子馬雅各二世繼承父親的工作,到台南新樓醫院工作。後來他轉往上海工作,並曾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幹事。1951年馬雅各二世因急性傳染病在杭州過世,並埋葬於中國。父子二代把他們的一生奉獻給台灣及中國。
  馬雅各醫生在台灣的醫療傳道,花了不少精力於台灣平埔族的社區。本書作者潘稀祺是屬於平埔族之巴宰族(Pazeh)。作者用心收集豐富的馬雅各醫生相關的資料,於馬雅各來台灣工作將近140年後,出版這本傳記,可說是平埔族人對馬雅各醫生非常有意義的回禮。馬雅各醫生父子二代無私奉獻其一切照顧台灣南部民眾的身體及心靈健康,同樣的情形也見之於另一對父子檔,來自蘇格蘭之蘭大衛及蘭大弼醫生身上,他們父子二代也把一生奉獻於照顧台灣中部民眾。這兩個蘇格蘭家族的服務精神,足可做為台灣醫界的楷模。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3年10月號第372期845~847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4-16 15:48:18 |只看該作者
第一張照片  中間靠左那間建築物  有點像台南神學院
第一張照片  的最前方建築物應是緊靠著東門路沒錯
第二張照片  就比較看不出來  應是第一張照片的東側
推估是現在的東門教會附近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Cardea芯 + 5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4 19: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