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7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87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晉滅吳之戰,晉原本就擁有比東吳更多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時間的蘊釀及準備,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東吳,面對西晉強敵,卻沒有長遠計劃及防備措施,果然敗得一蹋塗地。
南北對峙 緩兵之計
話說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繼任。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西晉),都洛陽。從此,三國鼎立局面只剩下西晉與東吳南北對峙。
東吳水軍尚強,加之又有長江屏障,所以司馬氏不敢輕敵。對內先整頓內部,再廢除嚴苛律法、減免賦役、興修水利,以鞏固國內基礎。對外則厚待來降者,並遣使與吳和談,以為緩兵之計,而實際上卻密集整修水師,做戰爭之準備。
而東吳在大敵虎視眈眈之下,卻渾然不知警覺。由於孫權晚年時,「性多嫌忌,果於殺戮」,使得朝臣人人自危,東吳國力節節下滑。至孫皓即位,因其沉逸酒色、昏庸無道,使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朝政更為混亂。
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軍事,羊祜同時也是晉國攻吳的主謀大將,由他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鎮守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軍事,鎮守下邳(今 江蘇邳縣西南),以這幾個州作為攻吳的基地。
東吳輕敵 陸抗憂死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密令益州刺史王濬製造大船,長一百二十步,能負載二千人左右,遠望如河上的木造之城,據說連馬匹都可以在船上奔馳。除此之外,王濬還負責秘密訓練一支強大水師,「為順流之計」,以東吳做為假想敵。
東吳大將陸抗察覺到晉有滅吳的意圖,他並且大膽推知晉兵可能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所以不止一次上疏孫皓,請求加強在建平(今湖北秭歸)和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但孫皓對晉卻等閒視之,毫無戒心,他認為依靠長江天險,則東吳即可高枕無憂。甚至當建平太守吾彥發現了晉國造船所剩的碎木屑順江而下的事蹟後,向孫皓報告,希望能增兵建平,以防晉採水軍攻擊,可是孫皓仍舊不予理會。後來,陸抗在憂慮中去世,此後吳中再也沒有能與晉抗衡之名將。
咸寧五年(279年),王濬、杜預(時羊祜已死,杜預代之)上書給司馬炎,認為東吳孫皓「荒淫凶虐」,「宜速征伐」。司馬炎於是率領大軍開始進攻東吳。晉軍二十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統領各路兵馬,按照羊祜生前擬定的作戰計畫,分六路出擊。晉軍的分路出擊,目的在快速切斷吳軍的聯繫,將其各個擊破。
隔年(280年)正月,晉軍已抵橫江一帶,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失措,令丞相張悌、部將沈瑩、孫震等率三萬士兵迎擊。結果東吳大敗,張悌、沈瑩、孫震等皆被斬殺,吳國上下為之驚愕。同年二月,晉軍攻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進逼西陵峽。東吳軍於江中橫放鐵鎖,並製作沉重鐵錐埋伏於江中,想以此來阻擋晉軍的前進,而不另派兵員防守。結果晉軍製造大筏數十個,上綁草人立於筏上,讓習水性的士兵乘筏開路,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再用大火將鐵鎖燒融,輕易就排除了東吳設的障礙,一路進攻,勢如破竹。三月,晉將王濬率軍攻抵三山,孫皓派張象前去抵抗,但東吳士兵望旗而降,不戰而敗。孫皓原本想再湊二萬兵員抵抗,但這些士兵都在發兵前夕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
晉滅東吳 統一中原
晉的各路兵馬進圍建業。按司馬炎的規定,此時的王濬晉軍應該由王渾節度,可是王渾駐兵不前,且要求王濬也要停止進軍。王濬不服從命令,於三月十五日攻入建業,孫皓出降,東吳至此滅亡。晉滅吳之戰,使晉統一了全國,也結束了自三國以來群雄割據、四分五裂的局面。
文章來源:文化生活藝術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