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933|回覆: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研討] 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秦趙長平之戰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9-2 22:51: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發生時間: 西元前260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發生地點: 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

  長平之戰發生於西元前260年,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戰爭中,秦軍貫徹正確的戰略指導,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實力日益強盛的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市)爲中心的韓本土的聯繫。無奈,韓桓惠王割孤懸的上党予秦以求和,上黨吏民則既不欲歸秦,又無力抗秦,郡守馮亭乃率一郡軍民降趙。趙接受上党,遣名將廉頗麾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秦則派左庶長王齕率大軍進攻長平。於是,秦、趙長平大戰就爆發了。

  長平,實有廣狹二義。狹義的長平,指當今高平市西北長平村,爲長平之戰中心地帶;廣義的長平,指含狹義長平在內的大體當今高平市城鄉全境。秦趙長平之戰主戰場即含以長平村爲中心的丹河兩岸南北30餘公里、東西10餘公里的地區。《史記·趙世家》所謂“廉頗將軍軍長平”,乃至後世所說長平古戰場,一般指廣義的長平。廉頗一到偌大的上黨,何以唯獨進駐和設防長平?第一,長平是上党郡乃至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的西、南兩方面交通襟喉和戰略屏障。秦前此既先佔領了以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爲中心的魏河東,又攻下了以野王爲中心的韓之南陽,就在與趙的兩強角逐中無論暫先進攻上黨,抑或最終直指邯鄲,不外有西、南兩條山間孔道可走,即取烏嶺(今山西翼城、沁水界)、空倉嶺(今山西沁水、高平界)一線的西路,或取羊腸阪(今山西晉城南碗子城一帶)、天井關(今山西晉城南)一線的南路,無論取西路還是南路,長平都是戰略捷徑,亦幾無替代的必經之途。這就是說,只要廉頗有一支勁旅銳卒固守長平不失,秦軍則不能涉足上黨,更不得接近邯鄲了。第二,長平本身是整個上黨地區具有多重軍事地理優越條件的戰略重地。長平廣41公里,袤37公里,略呈矩形,面積946平方公里。地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若箕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境內一般高差300米左右,最高點爲東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 1米,最低點是中南部丹河東岸的杜村,海拔 800米,全境相對高差591米。山巒綿亙,河流縱橫,各類地形發育充分。丹河流域河谷平川區占面積16.7%,海拔850~900米;黃土丘陵區占 48.4%,海拔860—1000米,坡度5到15度;中低山區占34.9%,海拔950—1346米,峰高坡陡,岩石裸露,坡度>15’。由面積比較,可以見到長平地區丘陵爲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爲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許河、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祿河呈網狀遍佈全境,地下水豐富,淺水層埋深多在 5到50米間。這樣的地理環境之於戰爭,則山地有險可憑,特別是西、北方面猶有高平關、長平關、故關等群塞可固守;丘陵於部隊無大礙卻可隱蔽行事;河谷平川則極宜大部隊調度和輜重運籌轉輸,更無大軍食飲之虞。凡此等等,足資可見廉頗至上黨唯獨進駐、設防長平是最佳選擇,就顯示出這位元戰國名將的軍事經驗。

  西元前262年(趙惠文王三十七年、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廉頗統率大軍由趙都邯鄲西上,逾“太行八陘”之第四陘滏口陘(今河北磁縣西北),再西行過壺口關(今山西黎城東陽關),始人上黨腹地,從此折西南行,沿八諫水(今淘清河),經八義村(今長治西南),過秦關(今高平東北與長治界故關)進入長平戰區,再循小東倉河河谷,經金門鎮(今高平東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然後由此分兵佈防。他依次設置了如下三道防線:第一空倉嶺防線,以當今高平、沁水界的空倉嶺爲中心,北至今高平、長子交界的丹朱嶺,南至高平、晉城界的武神山,南北長約30公里。空倉嶺南北走向,山體石質,嶺高陡絕,中央有一巨大陘口,以通東西,習稱高平關,向爲上黨、河東間交通咽喉和戰略要衝。這裏是戰前趙在上黨地區所能控制的最西緣了。廉頗在空倉嶺設防後,更在關內浩山南麓和北麓構築了二鄣城(今高平西南的古塞和秦城),以爲空倉嶺的後援,形成犄角之勢。第二丹河防線,丹河縱貫高平全境,穀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開闊,便於大部隊運動,廉頗利用這道天然屏障,于丹東沿山一線構築了趙軍的縱深主體防線。這道防線以泫氏爲中心,北至丹朱嶺南抵高平、晉城交界的蒲水河人丹口,此線呈西北一東南走向而以南北向爲主,長約40公里。第三百里石長城防線,亦大體呈西北一東南走向,惟以東西向爲主,西起丹朱嶺、逶迤向東經南公山、羊頭山、金泉山直至陵川與壺關交界的馬鞍壑,以沿山亙嶺而構築有長達百里的石砌長城故名。此線是趙的後路,地當最東北即最深人趙後方,爲關係到上黨乃至邯鄲安危的最後一道巨防。


繼廉頗進駐長平,秦遣左庶長王齕麾軍由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東下,取水路舟行,沿渭水東來,至河曲折北溯黃河至汾陰(今山西萬榮西),折東溯汾河至晉故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登陸,東行越黃父(今山西翼城、沁水交界烏嶺關),即進入上黨腹地,再循梅河河床,經馬邑(今山西沁水東)進抵沁河西岸的端氏城(今山西沁水東北鄭莊鄉河頭村),然後分兵南北順沁河一線佈防。王齕至此大體與趙相對應亦陸續設置三道防線。第一沁河防線:以端氏城爲中心,循沁河南北延伸,大體呈西北一東南走向,西北至沁水縣境龍渠河與沁河匯流處的王(離)[齕]城(今沁水王壁),東南抵沁水、陽城交界的武安、屯城,全長約40公里。此線既有沁河天然防線依託,河床穀道便於大部隊運動,又有充足的河水可供大量人馬食飲。第二空倉嶺防線:即原廉頗所構築的趙軍首道防線,首當其衝,最先爲王齕所突破,遂被秦軍據爲第二道防線。前 262年七月,秦攻趙,“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西壘壁”即空倉嶺防線。第三丹河防線:空倉嶺防線得手後,王齕長驅直進,觸角遂深入丹河一線,這條當初廉頗借助天然水道構築的縱深主體防線,便爲秦趙所共有,即趙據丹河東,秦據丹河西,互爲屏障,隔岸對峙。正是《上黨記》所載:“長平城在(上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裏。”

  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設防,王齕於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初戰,秦軍攻勢銳不可當,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的防衛體系。王齕既突破了趙的空倉嶺,一不做,二不休,一直進抵丹河西岸一線,遂形成隔丹河與趙相峙的態勢。從趙軍方面看,極富實戰經驗而老成持重的廉頗,或因遭遇中摸透了秦軍戰力不可與之正面硬拼,或出於保存實力以相機後發制敵,於空倉嶺失利後再未做了有組織的抵抗就撤回丹河東岸,從此以丹河爲依託,固守有利地形,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在丹東不獨有水寬穀深的丹河可憑,還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制高點,可鳥瞰數十裏丹河兩岸,敵我動靜,如指諸掌,是以“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就這樣,他充分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使實力強急於求戰的秦軍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秦軍遠道而來,糧草輜重補給維艱,又有好戰嗜殺“虎狼之國”的惡名,在上黨可謂“失道寡助”;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可源源而來,又有上黨吏民的全力合作與支援。這就決定了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趙則利於持久之戰,而所以“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者,正是此戰略戰術利害關係的客觀反映。強秦弱趙之所以有長達三年相峙局面的出現,則是廉頗戰略思想、軍事藝術遠勝於王齕的客觀反映。上述難分難解的戰局倘若長此下去,勢將越來越向利於趙而不利於秦的方向傾斜,王齕在老馬嶺(今空倉嶺)“詭運置倉”,又是這種傾斜日益嚴重的客觀反映。

  戰局不可能長此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要麽按著廉頗的戰略思想發展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麽中生變故,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趙國方面首先起了變化,其結果是,西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孝成王繼位,他年少氣躁,軍事知識貧乏,既認爲廉頗後發制敵的戰略爲不敢戰,早已怒不可奈;又惑于秦所施反間計的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于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遂強使“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爲將;秦廷聞知趙括爲趙將,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將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而以王齕爲尉裨將。這樣,形勢由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頗爲主將的趙軍,對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王齕爲主將的秦軍的格局,一變而爲由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爲主將的趙軍,對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成持重的白起爲主將的秦軍的格局。從此,弱趙與強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終於被打破,戰局向著利於秦而不利於趙的方向急轉直下。

  前260年(趙孝成王六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括既代廉頗,一方面出於迎合趙孝成王所好,一方面本身就是剛愎自用、好勝逞強之輩,一旦爲將,即全盤廢棄廉頗堅壁固守的戰略戰術,任意更換了將校,所謂“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他求勝心切,好大喜功,一到前線,無視主客觀條件,即下令趙軍西渡丹河,全線突擊。另一方面,白起亦一反王齕三年一味進攻態勢。他坐鎮戰略要衝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康營),除了對秦軍縱深陣地——丹河與野川河的分水嶺著力加固以萬無一失外,於正面製造頂不住趙軍傾巢而來的假像,佯敗後撤,以誘敵深入;同時分遣兩支奇兵從側翼迂回包抄、分割趙軍空虛了的後路,斷絕其致命的糧道。這兩支奇兵,一支25000人,由沁河與端氏河匯流處的當今端氏鎮一帶,溯秦川水(今端氏河)河床迤東北至仙公山、丹朱嶺,直插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背後折東包抄,以阻絕邯鄲方面的趙援;一支5000騎兵,由泫氏一帶強渡丹河,溯小東倉河河床迤東北至秦關,與前一支奇兵會師,以分割趙軍爲二,使北線大部隊斷絕了貯于南線大糧山的糧芻,而南線則失去與駐北線主將及大本營的聯繫。


正當突破丹河西岸秦軍防線的趙軍部隊長驅直進、而大部隊雲集丹河待渡的時候,相繼發現前方對深入縱深的秦軍營壘突擊受挫,而自己的後路已被包抄,糧道被斷絕,以至上下間失去了聯繫;同時,秦軍開始反擊。在戰局急遽惡化中,趙軍被迫放棄進攻,重新退回丹河—小東倉河—百里石長城三角地帶,倉猝構築壁壘,固守待援。趙國自從前295年(趙惠文王四年)沙丘宮事變以後,戰略投機變詐,長期推行時縱時橫、縱橫無常的外交政策。當秦的壓力危及其安全時,它合縱抗秦;當秦的威脅緩解時,則又倚靠與秦的關係暖昧,向與國攻城略土,直至此役初戰小卻後,是縱是橫仍舉棋不定,以至與秦明來暗往,失去山東國家信賴而不願亦不敢援救。秦則密切注視著趙在山東合縱的成敗,所謂“齊、楚救趙,親(真誠、積極),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秦既見趙陷於孤立援,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徵調15歲以上丁壯,悉數發往長平,以阻絕趙援。這支臨時組成的河內秦軍,經碗子城(今山西晉城市東南)、天井關一線的太行道,至趙軍丹河防線南端附近,溯蒲水河河床谷道東北行,至趙百里石長城東端的馬鞍壑與白起奇兵會師。

  至此,趙軍陷入了這樣一種境地:由泫氏至長平關一線,丹西秦軍縱深壁壘森嚴而突擊不動;秦25000名奇兵已繞到百里石長城敵後,封鎖了長平關至秦關一線;秦5000名騎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關一線;秦河內部隊斷絕了可能來自邯鄲方面的任何增援。這就是說,趙軍主力被秦軍包圍于以韓王山爲中心的丹河一小東倉河一百里石長城三角地帶;南線部隊被秦奇兵和河內部隊包圍於大糧山地區。北線主力兵多將廣而無糧芻輜重;南線部隊具有大量糧芻輜重,而兵力甚少又無主將。戰力迅速削弱,無論北線、南線均不能有所作爲。

  在如此糧盡援絕的極端困難條件下,趙軍廣大將士作了極其艱苦英勇的抵抗,堅持了 46天,終於發展到“內陰相殺食”的地步。9月,趙括把主力部隊分成四隊,組織輪番突圍不遂,最後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爲秦軍所射殺。主將既歿,以下數十萬饑疲已極的將士,遂全部降秦。

  白起疑懼數十萬趙俘一旦反復生變,除遣返年少者240人回邯鄲,用以散佈秦軍可怖而不可戰勝的言論外,使用卑鄙的欺詐手段,誘使數十萬趙俘放下武器後,全部就地屠殺于上述周回50公里的三角地帶了。是役遂告結束。

  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傾國以決之戰,歷時三載;趙投入兵力45萬,秦則至少投入兵力百萬,趙軍或陣亡或被坑殺,誠已全軍覆沒,秦則“死者過半,國內空”,當亦戰死 50萬左右,即雙方將士死亡將近百萬;戰事範圍,以今高平市城鄉爲主戰場,擴及於今沁水、晉城、澤州、長子、長治、壺關、陵川等縣市,戰地直徑上百公里。長平之戰,成爲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爭,古人所謂“長平之戰、血流漂鹵”。此役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全國的形勢已呈不可逆轉之勢,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錚頻仍爲特徵的戰國時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就要降臨了。從這一點說,長平之戰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爲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爲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爲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趙軍之所以慘敗,在於:第一,不顧敵強我弱的態勢,貿然開戰,一味追求進攻;第二,臨陣易將,讓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執行正確防禦戰略的廉頗統帥趙軍,中了秦人的離間之計;第三,在外交上不善於利用各國仇秦的心理,積極爭取與國,引爲己助;第四,趙括不知“奇正”變化、靈活用兵的要旨,既無正確的作戰方針,又不知敵之虛實,更未能隨機制宜擺脫困境,始終處於被動之中;第五,具體作戰中,屢鑄大錯。決戰伊始,即貿然出擊,致使被圍。被圍之後,只知消極強行突圍,未能進行內外配合,打通糧道。終於導致全軍覆滅的悲慘下場。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0-7-17 12:30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5-3 02:36:13 |只看該作者

長平之戰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改革之後,國勢日益強盛,至秦昭襄王時,更是積極向外擴張,東侵韓、趙、魏三晉,南攻荊楚,偃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秦昭襄王以范雎為相,范雎為秦國入主中原的霸業獻上「遠交近攻」的戰略,即先攻打鄰近的魏國、韓國,再謀取稍遠的齊、趙諸國。周赧王47年,西元前268年,秦國出兵伐魏,魏國降服獻地;周赧王51年起,秦國又陸續出兵攻韓,韓國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勢武力,派譴使者到秦國求和,條件是獻出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給秦國。

然而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轉移秦國攻韓的目標,於周赧王53年主動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王只圖眼前利益,未加深思就派平原君接受了上黨。豈料,趙王這一貪念之舉竟成了戰國時期規模空前的長平之戰的導火線。

秦國對攻打趙國早有準備,而上黨地區位居太行山之關隘,居高臨下,是秦國對付趙國在戰略上的必爭之地,如今趙國將上黨併入版圖,秦國怎能干休?周赧王55年,秦國以左庶長王齕為將,領軍攻打上黨。趙國方面,趙孝成王則派大將廉頗率軍前往上黨地區守禦,然而當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上黨已經失守,於是廉頗只好守在地形險要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當時,廉頗軍隊有30萬人,加上上黨過來的軍民共約45萬,築壘固守長平,於是秦趙兩軍在長平形成對峙的局面。

秦國久攻不下,就在秦王一籌莫展之際,范雎想出了離間的手段。他派人以千金收買趙王左右權臣,四處散佈流言:「秦獨畏趙奢之子趙括為將。廉頗易與,且將降秦。」趙王本就懷疑廉頗怯戰,一聽廉頗有意降秦,便決定以趙括撤換廉頗。對此,趙國上卿藺相如曾加以勸阻,他說:「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以其名使括將,若膠柱鼓瑟爾。」意思是趙括只知空談兵法,缺乏實戰經驗,以他為將,無法成事。趙王不聽,執意以趙括接替廉頗。趙括到了長平後,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方針,積極籌劃進攻。同年(周赧王55年)8月,趙括率軍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趙國換上趙括為將之後,秦軍也換上了名將白起為統帥。面對趙括的進攻,白起運用佯敗誘敵的策略,讓趙軍一路深入到秦軍的預定陣地——長壁後,秦軍主力才積極抵抗,趙軍攻勢受挫,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白起已派二萬五千精兵斷絕了後路,另外,有調度五千騎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將趙軍分而為二,並絕其糧道。待秦軍對趙軍形成包圍的局面時,白起開始下令攻擊,趙軍屢戰不勝,被迫就地構築營壘,轉攻為守。

白起斷絕趙軍糧道的策略發揮了很大的功效,此時趙軍被包圍,只能等待外來救援。然而中原各國或懼秦國勢力強盛,或以為趙秦兩國已經談合,不但沒有出兵相救,也沒有援助趙軍糧食。

是年9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軍心動搖,局勢非常危急。在數次突圍都無法奏效之後,趙括孤注一擲,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中箭身亡,趙軍大敗,40萬士兵全部解甲投降。白起考慮趙軍人數眾多,而且上黨軍民「不樂為秦….非盡殺之,恐為亂。」因此40萬人,除幼小的240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殺,一場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就在數十萬生命斷魂的慘況下落幕收場。

文章來源:文化生活藝術網

天使長(十級)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5-15 09:51:34 |只看該作者

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長平大戰全揭秘

戰國時代,魏國是第一個霸主。魏軍身穿重裝鎧甲,作風強悍。可是,這樣一支勇猛的軍隊,卻成為秦帝國軍團的第一個犧牲品。公元前293年,秦軍斬首魏軍24萬,魏國從此衰落。
  秦軍團為何如此強大?或許,從長平戰役中,我們可以洞悉這支恐怖軍團的秘密。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陷了大片韓國領土,韓國地方長官不但不降,反而將上黨郡送給了趙國。趙國的平陽君趙豹認為:在上黨問題上,「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禍。他不贊成接受上黨。
  平原君趙勝則提出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出動百萬大軍也未必能奪得一城,坐收韓國上黨郡的17座城邑,大利益大良機,不可錯失。
  趙國孝成王採納了趙勝的意見,派他去接手上黨。
  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為趙國的最終毀滅埋下了禍根。
  上黨,位於太行山西側。是韓、趙、魏三國的交界地區。居高臨下,一直威脅著秦國的南陽,早就是秦國的大患。因此,奪取上黨,對於秦帝國來說,勢在必行。
  趁趙軍在上黨守禦未穩,秦軍進行襲擊,趙軍不敵秦軍,退守長平。
  
  長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縣。在這個地方,秦、趙兩國集結了100多萬人的軍隊,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這是古代戰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將決定戰國時代的政治格局。
  這裡,有一個問題。據司馬遷的記載:長平戰役,秦軍曾經投入了60萬左右的兵力。長平離秦國的都城咸陽將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秦國的人口總數也不過500萬。60萬的一支秦國軍隊,遠離國土,連續作戰達兩年之久,秦軍是怎樣完成後勤補給任務的?一支規模如此龐大的軍隊,糧草和武器裝備的消耗是驚人的。秦國的國力又是如何支撐如此巨大的消耗?
  
  秦國必須要一個龐大的財政收入。
  幫助秦國實現這一目標的人是商鞅。他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
  於是,商鞅為秦國制定了延續135年的國策:「耕戰」。其核心就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必須重農,強兵必須習戰。由此可見,富與強之間是互相依賴的關係:強者必富,富者必強。
  商鞅利誘三晉之民來耕耘秦國土地,而使秦民應敵於外。秦人為武士階級,晉人則為佃戶。秦人可專心追求軍功,晉人既獲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這種安排使雙方獲利,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在一個以自耕農為主的時代,秦國卻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有效的宏觀管理。這種管理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先進的。先進的管理最終造就了秦人發達的農業。秦國當時的農業建設,是六國裡做的最好的,數年之間,國富兵強。論富庶,只有齊國可與之比肩。
  然而,秦國儘管有發達的農業,有限的國土面積仍無法支撐一支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軍隊。為此,秦國的丞相張儀和大將司馬錯進行了激烈地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應該奪取西面的巴蜀還是攻打東面的韓國。當時的秦王支持了司馬錯的建議,攻佔巴蜀。隨後的歷史證明,這個有遠見的決定為秦國最終贏得統一戰爭鋪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兩千年前就是天然糧倉。秦國擁有巴蜀之後,軍糧儲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史記》中記載:幾十年後司馬錯攻打楚國,秦軍順長江而下,一萬艘船運載了600 萬斛的大米。
   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並不能穩定地為秦軍提供糧草。岷江經常氾濫,旱災也時有發生。在司馬錯之後,李冰來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長官。就是這個人,使成都平原最終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當的地方將岷江一分為二,洪水季節,江水漫過水壩,從遠處乾涸的河道瀉洪;乾旱季節,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壩送進寶瓶口這個狹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後,食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國」,就是這個時候造就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術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糧食生產,在都江堰之後,秦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在當時的西方,偉大的亞歷山大有5萬人的軍隊;羅馬軍團最為強盛的時候也不過幾十萬人。在農業文明的時代,軍隊規模被限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因此,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只有秦國負擔得起百萬大軍連年作戰。
  而且,農業發達僅是致使秦國富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貿易。在今天四川留下的一些輸送鹽滷水的遺址。就是秦國當時從事井鹽貿易遺留下的,這筆生意做得挺大,幾乎壟斷到四川雲南地區。
  
  與擁有強大經濟實力支撐和保障的秦帝國軍團相比,趙國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當時當時趙國的糧食產量,財政收入,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常備軍數量是秦國的二分之一。其產量最富庶的地區,基本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本無法進行生產。
  對於趙國來說,當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上黨,可惜趙國沒這麼做。這是趙國的錯誤戰略。
  當秦軍佔據上黨後,趙孝成王害怕秦國強兵緊逼國境,想與秦國談和。此時,趙大夫虞卿卻出了一個主意:「如今,決定是戰是和的權利掌握在秦國手中。秦集結重兵於上黨,目的就是要擊破趙國,故而不會答應談和。不如派人攜重禮去賄賂楚、魏二國。楚、魏若肯接受,則秦國懷疑諸侯又復合縱,才可能與我們談和。「
  孝成王聽後卻不以為然。仍派人去求和。
  這一求和,恰好給了秦國機會。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聯合抗秦,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國以沉重打擊。趙國來求和,秦國有意向各國宣傳,說秦、趙已經和解,而事實並非如此。楚、魏、齊國本來就懼怕秦國,現在又為秦國的外交手腕所迷惑,紛紛疏遠趙國。
  
  於是,秦軍在佔據上黨後,繼續向趙軍發動攻擊。攻勢極其猛烈。那麼,他們是如何作戰的呢?
  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恐怖!
  根據秦兵馬俑推測,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直面趙軍。那麼,為何要站成三排?
  原因很簡單:弓弩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衝了,這一支箭裝上以後射出去,你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衝,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衝到面前來了。時空關係就是這樣,所以古代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番射擊。
  因此,秦軍弩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強大殺傷力。萬弩齊發,蝗蟲般雨點般飛擊趙軍,刺穿他們身體的各個部位。
  這種經典的連續射擊方式。很有可能就是秦軍首創。因為在秦軍之後將近2000年,歐洲人才用類似的方法組織火槍手。
  而且,秦軍的弩所用的箭頭,和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不一樣,當時為了增大殺傷力,一般箭頭都是帶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弩的箭頭沒有,都是三稜形的,完美的流線外形,擁有三個鋒利的稜角,流線的輪廓減少空氣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鋒利的稜角可以穿透鎧甲和衣物深入肌膚!
  面對秦弩兵,趙軍根本無法前進,只能防禦,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然而,這只是秦軍的第一道攻擊波。更驚悚的還在後面。
  
  在弩兵後面,是秦軍團的長矛兵。他們手持的可不是一般的長矛。據考古證實,秦軍手中的長矛接近7米。如今的一層樓才多高?如此長度的刺殺兵器,端平拿穩都很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
  若是單兵格鬥,7米的長矛顯然無法作戰。但是,在古代希臘,亞歷山大的軍隊就以7米2的長矛而聞名,由長矛組成的方陣曾經使他們戰無不勝。
  秦軍很有可能就是組成長矛方陣。經過嚴格訓練的秦士兵,挺著長矛,只能向前,無法後退,不管前方發生什麼情況,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方陣始終不變。形成幾千人、幾萬人的一個銅牆鐵壁方陣。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衝擊力不可阻擋。
  除秦長矛步兵外,還有手持戟和鈹的秦步兵,戟長2米80左右,這種兵器就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由於兵器不長,持戟士兵可以做單兵格鬥,發揮自由搏擊的技巧;長柄兵器鈹,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3米5左右,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那麼,秦國何以能製造出如此強勁的兵器?這要提到戰國時期的武器鍛造業。當時戰國盛產優質礦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齊,一個是秦。關中盛產優質的銅礦,山東盛產優質的煤礦,特別是山東兗州,有一種藍火煤,溫度要比普通煤高一倍。因此,秦國,齊國,在武器上的精良程度,領先於其他諸侯國。
  
  情形就是如此,根據兵馬俑的佈局來推測:兩千多年前的長平戰場,趙軍首先面對的是秦弩兵,緊接著就是秦步兵的衝擊。步兵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
  另外,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據推測,很有可能是在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規定了豐厚的獎賞,商鞅稱其為「陷隊之士」。
  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而「陷隊之士」是砍一個腦袋,晉陞一級爵位。因此,秦軍兵士一上戰場,立刻就變成一頭頭飢餓咆哮的虎狼,看到敵人就紅了眼,勇猛無比地撕咬殘殺。割下敵人的腦袋,或別在腰間,或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繼續追殺自己的對手,絕不後退,絕不手軟,除非戰死。
  
  然而,令這支恐怖軍團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遭遇到趙軍統帥廉頗的頑強抵禦。
  兩軍初次交鋒,趙軍損失慘重。趙軍統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他對於秦軍作戰特點深有認識,知道如何對抗。廉頗認為,秦軍遠來,利在速決,若況日持久,則後援補給不易,將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並最終敗退。
  
  於是,廉頗率全軍全線撤退,憑借有利地形,構築壁壘固守。
  在趙軍長達4個多月的堅守中,秦軍團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攻擊,極具毀滅性的沸騰巨浪,一浪高過一浪,席捲而來,又被趙軍頑強地抵擋而去。他們並沒有被淹沒,無論傷亡多少人,長平谷地終究是他們的陣地。無論魔獸一般的秦軍團如何兇猛進攻,他們誓死堅守到最後一個人。
  
  廉頗的堅守,使秦軍攻勢屢屢受挫,無法再進。秦軍久攻不下,又遠離國土,戰局反而開始對秦軍不利了。
  無數重大戰役告訴我們,在戰場上兩軍對峙、僵持、無法進攻時。往往是一個或多個計謀改變形勢。
  這一次,秦軍使用的計謀是反間計。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
  《史記》中記載:秦人用反間計使趙王上當。實際上,秦人能使用這一計謀,是趙孝成王給他們的機會。由於趙軍頑強堅守,傷亡者甚多,孝成王認為廉頗是因為膽怯而不敢出戰。此時,秦國派間諜攜帶大量黃金到趙國進行離間,聲稱: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怕趙國派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
  提出這個計策的人,就是秦相范雎。
  范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最早,范雎作為一名低級官員以隨從的身份和魏國使者出使齊國,倍受齊國國君賞識,暗里許以重金希望范雎能在齊國為官,被范雎一口拒絕,但是國君擺宴請他的消息傳到國內,宰相魏齊認為他一定是出賣了魏國,所以才被齊國國君這樣厚待。將范雎捆綁到眾官面前,嚴刑拷打,被打斷肋骨,牙齒脫落,范雎假死來躲避酷刑,魏齊命人將他拖到茅廁,下令所有官員和從者向那滿身血污的「屍體」撒尿,來表示對國家的忠誠和賣國賊的痛恨。
  范雎哀求獄卒將他救出,傷勢復原後逃到秦國,向當時的秦王嬴稷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嬴稷被這麼一個從天而降的計劃刺激得歡天喜地,馬上將范雎拜為宰相。
  這個外交政策是非常可怕的,它使所有的國家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以便於秦國各個擊破。秦國對一些距離遙遠的國家,如齊國、燕國和已經衰亡的楚國都修書和好,而對跟自己接壤的魏國、韓國、趙國大舉進攻。
  
  現在,秦軍進攻趙國,范雎使用反間計,孝成王原本就惱怒廉頗軍傷亡過多,又聽到秦國的離間之言,決定派趙括代替廉頗指揮。
  趙括是個怎樣的人呢?《史記》中對他有簡略的介紹:趙括自小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趙括少時熟讀兵書,常於人前論兵事,以為天下無能及己也。眾人皆服其才,惟其父趙奢認為他誇誇其談,難委以重任。甚至說: 「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因為他從沒上過戰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
  
  因此,孝成王做出讓趙括代替廉頗出任趙軍統帥的決定後。藺相如對孝成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孝成王別派他兒子去。孝成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孝成王聽後,只扔出一句武斷的話:「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了。」
  
  公元前260年7月,趙括領兵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會帶給趙國怎樣的命運呢?
  
  趙括統率四十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廉頗的防禦部署,甚至更換了各級幹部。向秦軍主動進攻。
  然而,趙括預料不到,秦軍得到趙軍換將的消息,也立即更換了主帥。由戰國時最為傑出的軍事天才白起出任秦軍總指揮,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並嚴令保密,軍中有洩露者斬。
  白起粉墨登場,趙軍放棄防守,大舉進攻。白起和秦將們經過周密的思考和討論。一個大膽的計劃誕生了——他們一反與敵對攻的戰略,做出防禦姿態,在長平東南的有利地勢上構築壁壘,與趙軍作戰的部隊,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裝敗退。秦軍連打了幾個敗仗。
  這使趙括信心猛漲,他帥大軍離開大本營,義無反顧地撲向秦軍的營壘。
  見誘敵戰術成功,白起立刻啟動包抄計劃。派出兩支「奇兵」。這兩支部隊,共3萬人。悄然離開營壘。一支25000人,有可能是步兵或戰車兵,斷絕趙軍後方交通線,大白話:斷後路;另一支是5000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
  若拍電視片,你將看到在這樣一個畫面:在模擬的長平谷地戰略地圖上,秦軍的兩支「奇兵」部隊,是兩個粗壯鮮紅的箭頭,呈弧形無聲無息包抄伸向趙軍後路。將趙軍分割為兩部分。
  對於秦軍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冒險的舉措。秦軍要穿過一條將整個長平谷地一分為二的河流。如今,這條河流仍在潺潺流淌。而對當時的秦軍來說,奇襲行動,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徹底改變相持局面。
  那麼,這兩支「奇兵」是如何作戰的呢?
  我們知道,秦軍有一支5000人的騎兵。他們是怎樣的裝備?眾所周知,騎兵的裝備在秦朝才有所改良,才配備有齊全的鞍韉,主要的武器裝備為弓箭以及矛、戟等長兵器與劍等短兵器、到了漢代,騎兵則增加了環柄長鐵刀的兵器配備。
  然而,在對兵馬俑坑考古研究中,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秦騎兵的戰馬沒有馬鐙。這就意味著,騎士必須兩腳懸空,很不便於衝鋒、格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騎兵的戰鬥力。
  其次,馬背上作戰,長矛和戰刀都適合。考古學家卻找到了箭頭、弩這樣的遠射兵器。這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正是騎兵處在發展階段時的形象。由此推斷,在長平戰場上,直撲趙軍大本營的5000騎兵,並不是揮刀舞槍衝擊敵人。他們的任務很可能是監視趙軍大本營的動靜,襲擊趙軍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這對騎士的騎術和馬匹的要求非常之高。
  秦騎馬縱隊使用的是什麼戰馬?2000多年後,在秦始皇兵馬俑坑,考古人員測量了1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133厘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由此可見,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別忘了秦國的歷史。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高原,那兒草場肥沃,最適宜養馬,秦人就是以養馬而起家。早期秦人與遊牧部落雜居,為了對抗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
  因此,秦國的好馬多得數數不清。好到什麼程度?「探前蹶後」。就是說,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後蹄子往後一蹬,就是蹶後,「探前蹶後,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就是前蹄子和後蹄子之間,一縱一丈六。
  有了這樣的戰馬,秦騎兵又以什麼陣型戰鬥呢?
  考古證實:秦國的騎兵部隊井然有序。他們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這是迄今人們所知道,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
  可想而知,秦國的兩支包抄部隊,會給趙軍以怎樣的打擊。而此時,趙軍主力已進到秦軍預設的陣地之前,對秦軍發動進攻。由於秦軍陣地工事堅固,趙軍進攻無效,往後撤退,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這時候,趙軍意識到,他們已鑽進了秦軍的口袋陣。但,真正的毀滅性打擊,還未開始;真正悲慘的一幕,也遠遠還未到來。
  
  趙軍被圍後,立即建築工事,等待救援。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軍統帥白起並不馬上發起總攻,他準備用更加殘酷的辦法削弱對手的戰鬥意志,白起圍而不打,只出動輕兵反覆襲擊、折磨被圍的趙軍。
  秦軍連創趙軍的捷報傳到咸陽,秦襄王十分高興,親自到了河內,即今河南省沁陽縣。他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入軍隊,調遣到長平東北面的高地佈防,切斷趙國的援兵和糧道。
  
  趙軍的所有退路斷絕,長平戰役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斷糧已持續了46天。46個悲慘的日日夜夜,成群飢餓疲憊的趙軍士兵,沒有糧食,精神肉體遭受雙重折磨,士兵們互相殘殺,活著的人把傷亡的戰友吞食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象瘟疫一樣蔓延。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趙括連續組織了四支部隊輪番突圍,企圖衝開一條血路,均被銅牆鐵壁般的秦軍擊退。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趙軍主力應是往自己的大本營方向突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25000人組成的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這是怎樣的一支奇兵?
  我們先回到兵馬俑坑——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面也有三排弩兵,它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佈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這四面的圍繞之下,中間是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礡。
  它是個屯聚的陣勢,沒有張開,卻堅若磐石,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好像一個刀一樣一下挺開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難逃厄運。
  再說25000人的奇兵,在兵馬俑的第二個俑坑,騎兵部隊的邊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 在秦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面,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弛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一千多年。
  然而,對兵馬俑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著一支由64輛戰車組成的部隊。
  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四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可以推斷,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戰車,將趙軍一分為二的,最終擋住趙軍突圍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戰車部隊。
  對於趙軍,死亡和失敗的結局已不可逆轉。
  趙括只能做最後的生死一搏,他親率精兵,披上厚甲,強行突圍。然而,當他出現在陣前,秦軍的弩兵,萬弩齊發,趙軍兵士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殘餘的士兵驚魂未定時,秦軍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城一般壓了過來。絕望的趙軍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趙國全軍敗亡覆沒,都是趙括的錯嗎?不盡然。
  從趙軍的特點看,是戰國七雄中攻擊能力最強的。從趙武靈王開始,他打的仗主要是攻擊戰,野戰。趙括帶去增援的20萬大軍,相當多的是北方邊地精騎,換句話說,他們是來出差的,北方的戰線壓力同樣大。讓騎兵下馬去死守,不符合他們的特點。
  趙括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被推到一個錯誤的位置上,做了任何一個天才的將領所能做的所有選擇,僅此而已。絕不是什麼紙上談兵,這一仗,換孫子來也得這麼打,主動出擊,是敗中求勝的一賭,賭輸了而已。
  趙國最大的錯誤,實際上從接收上黨的那一瞬間就種下了。
  這個錯誤,導致長平戰役失敗、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40萬趙軍,被白起全體活埋。
  40萬趙軍懇求、哀號全無效用,他們在強烈的飢餓和嗚咽中被深埋地下。
  白起為何如此凶殘?
  有三點必須說明:
  其一,這不是簡單的坑殺俘虜,而是戰略需要,就是要最大限度消耗掉對手的人口。
  秦國自從秦孝公以後,在征戰過程中,重要的擄掠目標就是人口。包括對楚國,魏國的戰爭,都抓大量的勞役為他們耕種。殺俘虜,就是滅絕他們的人口,讓他們無法生產,無法生產國力就會衰弱,最後面臨滅亡。
  其二, 40萬趙軍到秦國基本也是恐怖組織。放回去也不可能。
  其三,秦國之所以要屠掉40萬人,也是有前科的。在長平戰前,已經有了三次大規模的殺俘記錄。
  歷代文人,提及白起坑殺俘虜,就認為是殘忍,卻不知「殘忍」背後的實情。
  
  在長平古戰場的遺址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成堆的白骨。屍骨的邊上還遺留著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 本帖最後由 p6514200 於 2010-5-15 10:20 編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品味生活區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0-5-15 12:28:42 |只看該作者
乎  看完之後只覺得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阿   不過再那時代應該只有一軍而已   主將一個錯誤選擇   就會讓自己的士兵全軍覆沒     是很可怕的事情   再來也發現到    其實秦國會強大可以從很多地方發現到  不論是作戰或者生產自有一套方法     加上他的人才濟濟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這場戰役的因果從文章中也可了解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這是環環相扣的問題     一個地方出問題就跟骨牌一樣隨之倒塌無挽救的局面
所以最後要套一句經典名言: 兵不厭詐   這是戰爭       這就是殘酷的地方......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4 您的真誠回覆,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0-6-21 15:18:37 |只看該作者
基本上長平之戰已經決定了戰國時期的結局

該役之後

中原六國已無抗秦的力量了

但可惜的是

哀兵必勝

長平戰後

秦軍曾一度逼近趙國的首都邯鄲

不過卻在邯鄲城下損兵折將

久攻不下

加上平原君趙勝從魏國借來援兵來解邯鄲之圍

所以秦軍才被迫撤軍

事後秦昭襄王將怒氣遷至長平之戰秦軍主將的白起

以莫須有的罪名令他自裁

據說白起在舉劍自裁的時候

曾經說過

我白起是犯了什麼過錯

落到這種下場

不過這也是我的報應

因為我坑殺了長平之戰投降的趙國軍人

能天使(四級)

玉皇大帝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0-7-16 22:20:46 |只看該作者
恩殺光俘虜
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沒辦法戰爭就是這樣
所以給我戰爭吧
我要殺光小日本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0 15: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