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27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狀態︰
離線
|
早在三千年前的銅器上,我們就能看到好些銘記。或許是個簡單的符號或一個字,到後來成為一句話,甚至是整篇的紀錄。不論如何,銘記中都充滿著因為擁有這件珍寶而產生的尊榮感,以及希望將這份驕傲隨物永傳子孫的心情。
後世的收藏鑑賞家也有如此心情,於是他們會在庋藏或過眼的書畫上鈐蓋下印章。而今的我們遂能隨著一枚枚印文,梳理出一代代流傳的脈絡。
清 康熙 松花石蒼龍教子紋硯
長17.9公分 寬14.2公分 厚3公分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版
長37.4公分 寬35.8公分 厚0.8公分
然而在銅、瓷、玉等器物上銘記,不比在書畫上鈐印那般容易,所以除了皇室製作所留下的年款外,收傳印記僅是偶爾可見。不過自清臻盛世,工藝技術與人力資源達到巔峰,許多器物上遂出現大量印、銘,或是通篇詩文,清楚的留下了皇室珍藏的記錄。對文物而言,確實是某種傷害。但既成的事實,而我們又往往能從其中,找到許多為歷史揭密的線索,所以何不以珍惜、解讀的角 度看待呢? |
-
總評分: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