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2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72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為婉約派正宗。她是宋朝有名的大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她能做詩、填詞、寫散文、駢文,又工於書法、繪畫,而且在金石古玩的鑑賞上更是行家。她最大的成就在於詞,是宋室南渡前後的女詞人。
文學史上的李清照,一生都從事學術的研究與文學之創作,讀她的「金石錄後序」,可知她散文的成就不在兩宋諸名家之下;讀她的五七言古近體詩和「打馬賦」,可知她詩賦的成績也非尋常作手所可及,至於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她有詞論一篇,是北宋人評北宋詞的重要著作。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她出生於貴族底書香之家,父親李格非,曾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一個很風雅的官員。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家學淵源,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德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以『金石錄』一書名滿天下。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曾作宰相,山東諸誠人。他和清照同年,他們是二十歲結婚的。那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雖係宰相之子,但無公子哥兒習氣,婚後兩人感情很好。夫婦兩都醉心於中國的文化,除做詩填詞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許多古代金石書畫。趙明誠曾做幾個地方的長吏,曾知萊淄兩州(山東)及湖州太守(浙江。但未到任)。
他家原相當富有,而明誠數度服官,收入當亦相當可觀。但,多半的時間和金錢,用在搜集金石書畫這方面去了。編著及刻印『金石錄』一書,大約耗掉了他們財產的大半。他們收藏金石文物,並非只為玩賞,主要在考證古來聖賢遺跡及君臣行事。趙明誠的金石錄序:「因次其先後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謂勤且久矣。非特區區為玩好之具而已也。」
李清照在年輕時,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強,汴京卻還在歌舞昇平之中,當金人南侵,宋徽宗、欽宗投降之後,中原局面日非,已無法再在山東安居了。他倆不得不把歷代收集的金石書畫拋棄一大部分,夫婦南逃到建康(南京)。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他們由山東入蘇北,渡江到金陵。這時,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趙明誠一到金陵,便向高宗報到,後來,高宗委他為湖州太守。從山東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風霜勞頓,趙明誠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湖州太守還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後趙明誠為了哭奔母喪,舊病復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趙明誠病死於南京。得年僅四十九歲。
明誠死後,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而且,就在趙明誠死的那一年,江南局面也起了大變,金兀朮引大兵南侵,於建炎三年有月攻南京,清照又倉皇走上流亡之途。她由南京到杭州,年底杭州又陷,清照渡錢塘江入浙東避難。李清照浙東走了不少地方,她到紹興、金華、到寧波,又到溫州等地,後來臨安(杭州)光復,她才回到臨安居住。
對於南朝的政治,清照是憤懣的。南渡君臣,昏瞶而少進取心,和汴京時並無本質的差異。她將個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經歷之悲酸淒苦,對死去丈夫的懷念和對故鄉淪陷的感慨,反映在詞上。她在武陵春詞云:「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臨江仙詞云:「誰憐樵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無心情。」在清平樂詞云:「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在菩薩蠻詞云:「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她雖沒直接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當日的國仇家恨,但是從她有血有淚的作品看來,她所表現的詞作正是當時受難者的心理,也正是當時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國破家亡的呼喚。由於她對時政的不平得罪不少人,於是,人們便造出一些謠言來詆譭她,說她在投老之年,改嫁一個品德敗壞的男人,謠言還說出那男人叫張汝舟。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悽苦,居無定所,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幾乎是孤單一人生活著,甚至死時年歲不可考。
李清照個人生活的影子和那個時代的背景,是永遠聯結在一起的。而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紀錄,也是一個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群眾的心聲。她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女詞人,誠非偶然的事。
文出;文化生活藝術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