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2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鄭和曾東渡日本 冊封幕府將軍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6-22 09:53: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鄭和下西洋已為世人熟知﹐但鄭和下東洋卻鮮為人知了。近兩年來﹐海內外許多鄭和研究學者開始注意鄭和航海對全球的影響﹐而且對七下西洋的航海領域提出了補充與擴展。因此﹐又出現一個鄭和“下東洋”的問題。為此﹐記者採訪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羅宗真。  
羅宗真為學術研究委員﹑考古專家﹐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及考古教學等工作﹐曾應邀赴日本進行考古學術交流﹐並兼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在海內外考古界頗有影響。

  羅宗真對記者稱﹐明成祖即位後﹐准備派鄭和下西洋﹐就在鄭和積極籌備下西洋時﹐卻發生了嚴重的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事。為了鞏固邊防和自己的統治﹐明成祖決定立即派人去日本進行政治交涉。這一任務就落到鄭和身上。鄭和在朱棣奪權過程中跟隨朱棣多建奇功﹐深得朱棣賞識。鄭和接受任務後﹐立即組織人馬東渡扶桑。

  當時東渡日本也是很艱巨的﹐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才東渡成功﹐足以說明其艱難。羅宗真說﹐鄭和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至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應嚴格按照會談內容辦事﹐不得違背。國王源道義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領﹐並保證今後不再出現類似情況。鄭和勝利完成使命﹐向明成祖稟報﹐明成祖很高興﹐致書國王源道義﹐表示滿意。

  羅宗真指出﹐鄭和下東洋一事﹐經過海內外學者研究﹐不論是《明史》成書的清人著作﹐或者是其他明人的有關記載﹐還有日本史書的記載﹐都證明永東二年鄭和確實出使過日本。

  羅宗真列舉說﹐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書》中有專門論述﹕“文皇帝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松諸處。是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余人。”《日本一鑒‧窮訶話梅》卷六“流通”條對鄭和出使日本的前因後果也作了記載﹕“永樂甲申(二年)﹐倭寇直隸﹑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鄭和往諭日本王。明年乙酉(永樂三年)﹐其王源道義遣使獻所俘倭寇嘗為邊患者”。《籌海圖編》“直隸倭寇變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對馬(壹)歧倭寇蘇松﹐賊掠浙江穿山而來﹐轉掠沿海﹐上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魁以獻。”明人馮應京在其《皇明經世實用編》中寫道﹕“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于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名其國之山曰壽安鎮國山。”清人俞維麟《明書‧戎馬志》記載﹕‘永樂二年﹐冠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乃執其渠魁以獻”。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出使東洋﹐通過與日本國王磋商﹐使其本國主動出師剿捕倭寇﹐並繩之以法。日本國王接受了鄭和的建議﹐接受了明朝“日本帝國”的封號和金印﹑冠服等﹐並遣使致謝﹐與永樂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即“永樂條約”。

  羅宗真認為﹐鄭和這次下東洋﹐發生在下西洋之前的一年﹐即1404年。這為他下西洋奠定了基礎﹐也穩定和促進了當時中日關系﹐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一直到永樂十五年﹐海洋平靜﹐中日雙方使臣友好往來不斷﹐給鄭和下西洋創造了安定的條件﹐也為他後面的七下西洋提供了豐富的航海知識﹐積累了外交經驗。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0 02:3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