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9-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5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8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布施就是把自己的錢財,或東西、或醫藥,施捨給人家。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用血汗賺來的錢或東西施捨給他人呢?譬如說:「對方者,無衣無食,或病,或受災難,我們同情他!可憐他,故布施。」
他無衣無食,他受災受難,又與我何干?何必要同情他可憐他呢?不然,常言道:「人者仁也!」側隱之心人皆有之。若沒有仁德側隱之心,則已失去了人之本性也,同一般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反過來說,若從「仁德」方向發揮到極點,即,佛性。諸佛菩薩,一切聖賢,都就此起行,故欲學諸佛菩薩、聖賢、先學布施。
如父母、師長、國家、社會。父母生我、育我,不知費盡了多少精神和心血培育我們,故此恩難報,所以我們應該奉養他們,恭敬孝順他們,更小心侍奉。師長亦如此。國家對我們有保護之恩,使我們安居樂業,故除了要繳納稅金,亦要奉獻餘力充實建設。社會是大家共同的園地,社會使我們曰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種種便利,因此,我們亦要盡力為社會做事,只要是對社會有利益之事,無不盡力為之,才是為人之道。
依如此說,我們都為父母、國家、社會做事,那麼自己呢?所謂: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不是嗎?我們又缺少了什麼呢?或損失?再者,人本來就是酬業而來的,若只貪圖自己的享受,即業債越多,生生世世亦酬還不了。
對有德有行者要布施。他有德有行與我阿干?何以要布施他?
答:一者求福。二者見賢思齊。三者生慚愧心。四者望其指導。
一、對有德有行的人,布施供養,或生恭敬心,都能生福。為什麼呢?因為其德行如被,也可以說能分其德行;因為我們布施他,他所用功修的德我們也有其一分,故能生福。
二、我們看到有人用功,或德行很高,也想學他那般用功,因而發菩提心,故須布施。
三、看見人家如實的用功,修行有所成就,而反觀自己是這樣懈怠,這樣沒有進步,即心生慚愧,而布施,即發勇猛心故。
四、善知識,或有修有行的人,必有用功的方法,有難得的經驗,所謂,「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指導我們者,即善知識也。
四十二章經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故布施一個有德有行者,遠勝於布施於其他者。註:此布施,即「供養」。
又金剛經,妙行無住品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蓋應病與藥矣!
然布施又能度己慳貪之心。何以故?因為眾生根性,每個人都有慳貪之心,而且很堅固。若欲使這慳貪之心「捨離」,別無他法,唯獨用布施來將其度之。因為我們能將自己心愛的財物捨離,布施給他人,即慳貪逐漸減少,若能做到一物不著,即慳貪已度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