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80|回覆: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朱元璋為何不殺湯和?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23 19:50: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朱元璋當了皇帝便大殺功臣,功臣幾乎被他殺絕,惟獨有個信國公湯和活了下來,其原因何在?

    伴君如伴虎,這話真不假。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歷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就大殺功臣,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幾乎被他斬盡殺絕,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惟獨信國公湯和能倖免于難,這其中有什麼奧妙嗎?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標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了以後不說話,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乾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來,湯和也屬“荊棘上的刺”,在必殺之列,可因為他的機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經驗”可圈可點,不無“考古”價值。

    他對朱元璋有擁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資格還老一些。後來朱元璋脫穎而出,逐漸成為首領,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領看到朱元璋當老大,難免心裏不服氣,而湯和雖“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份功勞,朱元璋是一直認賬的。

    他不爭功,能以平常心對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時,朱元璋故意降湯和一等,找個岔子只封他為侯,而其他同等條件的人都封為公的爵位。他卻很謹慎,從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繼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並及時向皇上作出誠懇而深刻的自我檢討,這才被寬恕,幾年後進封為信國公。

    湯和識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也就是說朱元璋對掌握軍權的老臣開始不放心了,湯和就投其所好,與其等他“杯酒釋兵權”,不如自己主動急流勇退,於是,在眾多高級將領中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馬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造房,讓他衣錦還鄉。

    回家後他又低調做人,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報到朱元璋那裏,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從不結交地方官和鄉紳,不談國家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受別的事一概不管不問的印象。讓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這樣,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死後追封為東甌王,謚襄武,可說是備極哀榮。朱元璋是鐵了心要殺盡所有功臣的,天網恢恢之下,湯和能成漏網之魚,確實是個歷史奇跡。可見,《明史》裏說湯和“沉敏多智數”,絕非溢美之辭,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了個“異數”。
===心得===
這倒是難得
朱元璋跟劉邦很像
跟他打天下的幾乎沒幾個好下場
跑掉的兩個後來都被人傳說成了神仙
向來"功高震主"或者"功與主同齊"的人都會恃寵而驕
也正所謂"驕兵必敗"的道理
所以~謙虛方為上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天使長(十級)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7-5 06:40:23 |只看該作者

朱元璋到底殺錯了哪些開國功臣

因為朱元璋所創功業的巨大與輝煌,又因其屠殺開國功臣的惡名,所以朱元璋一直是中國古代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一、歷史冤枉了朱元璋?

1、朱元璋委屈嗎?
應該說,朱元璋固然是雄才大略、人中之龍,但他一個人本事再大,也絕無法獨力創造出這樣巨大的功業的;還應該說,大明朝的事業也和許多其他的事業一樣,絕非是某一個人單槍匹馬所能締造的,而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將、左膀右臂們齊心合力、共同打造的。
如此,朱元璋如果真是如書中所寫的那樣在成功之後大肆屠殺功臣的話——自《明史》修成以後至今,人們大多都相信這樣的說法,即:朱元璋的開國大臣中只有湯和、沐英、耿炳文等極少數人沒有死於朱元璋的屠殺——那朱元璋幾百年來所遭受後人的批評、斥責乃至批判就一點兒也不委屈。
朱元璋果真殺功臣如草芥嗎?我看未必——我總覺得真實的朱元璋恐怕未必是這樣一個過河拆橋、心黑手辣的人。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朱元璋其實是個很知道感恩圖報的人,儘管他的所謂屠殺,也不排除存在有若干冤枉情形的可能。

2、朱元璋是個知道感恩的人
在我看來,朱元璋顯然是個知道感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姑且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馬皇后這個人,應該說是朱元璋能夠發跡的的關鍵人物。那麼,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後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是利用完了就隨手扔掉?還是一如既往恩愛有加、敬重有加?事實很清楚,當了皇帝的朱元璋雖然和所有的皇帝一樣,後宮的美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但他並沒有肆意淫蕩,而是專心國務、較為節制。花叢之中,朱元璋始終以賢德的馬秀英為皇后,不但不離不棄,而且一輩子都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時候是言聽計從。由此可見,朱元璋還真是個「信仰」「患難之交見真情」的人。
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湯和,除與各主要開國功臣一樣立有卓著軍功外,還擁有他人都無法攀比的一項功勞。當年朱元璋之所以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就是他湯和寫信力邀的結果。
如此說來,湯和就可謂是朱元璋加入「革命組織」的介紹人了。那麼,在明朝開國後所謂的血雨腥風中,對朱元璋的整個人生來說都可謂起了關鍵作用的湯和,命運又是怎樣呢?湯和戎馬一生,南征北戰達三十多年,軍功疊壘間,也曾先後被封為中山侯與信國公,可謂功高位尊。都說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無數,可湯和這樣關鍵性的「革命引路人」畢竟是安然無恙(湯和自己也做得很好,隨著地位、權勢的上升,他選擇及時地解甲歸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見朱元璋心性之一斑。
郭子興就更不用說,毫無疑問是朱元璋的第一貴人。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農民軍後,正是因為得到他的賞識才得以被一步步提撥上來,郭還把養女嫁給朱元璋以朱為自己的左膀右臂。郭子興雖因誤信讒言曾對朱元璋起過疑心,但朱元璋卻並沒有因此就恩將仇報,而是在內訌中想方設法親涉險境把郭子興救了出來。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也並沒有與郭的兒子等搶班奪權,而是攜同作戰。只是才能更高的朱元璋本來就掌握著骨幹部隊——該部隊基本上是以郭子興處境困窘時朱元璋回鄉招募來的七百多人為基礎,通過招降、擴編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軍隊。而明朝開國後,朱元璋也沒忘了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等。
通過以上事例,可見朱元璋內在品格的基本面是經得起推敲的,他絕不是那種內心卑鄙的小人。僅僅在這一層面上,也有足夠的理由促使我們來研究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個殺功臣如草芥的暴君。

3、是朱元璋冤還是他的功臣們冤?
出自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年輕時為避饑荒曾近於行乞般流浪三年(也就是被苦難徹底磨礪和摔打了整整三輪的寒冬酷暑),之後不久,朱元璋以和尚之身參加紅巾軍,在經過了17年殘酷戰陣生涯的狂暴洗禮後,竟乃奇跡般地成就為創造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極少數皇帝之一。
24歲時赤手空拳參加農民軍,40歲時登大寶坐擁天下,整個發跡的過程一共只花了朱元璋17年時間。1398年,朱元璋以71歲高齡駕崩於任上,掰著指頭數數,他總共當了31年的皇帝。在歷代統一九州的開國皇帝中,朱元璋是在大位時間最長的一位。朱元璋一生征戰不息而能長壽(71歲在古代當然算得上是高壽),這應當歸功於他有一個好身體(或許是流浪時磨練出來的)。而朱元璋的長壽,又使這位傑出的古代軍事家能夠把自己漫長的後半生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偉大事業當中,從而成為一個政績也很卓著的皇帝。
元朝末年,群魔亂舞兼群雄逐鹿,歷代亂世,形勢還真是少有這麼亂乎這麼錯綜複雜的,而朱元璋竟然能在這巨大的混亂中後來居上,大敗所有的魔鬼與英雄,收割所有的莊稼與果實,無論怎樣看,他也真要算一個罕見的奇才異傑。而他做出的收拾戰亂、光大傳統文化、恢復漢民族正朔地位等諸多方面的貢獻,使得這位文治武功無不突出於史的皇帝放射出了「偉大」的光芒。
可是很遺憾,有一個聲音說:朱元璋太殘暴了!竟然屠殺了這麼多功臣宿將!這樣的人怎麼能配得上「偉大」二字!?並且,這個聲音在明亡清興以後越來越強,越來越大,朱元璋的名聲也越來越壞。
那麼,我們不妨瞭解瞭解,與朱元璋並肩戰鬥一起打天下的好漢都有誰呢?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有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真可謂人才濟濟、群英薈萃!
眾多文臣武將的名字,無法在這裡一一羅列,但於明朝功勞最大的,大體也就是這些人了。這些大明朝的開國功臣,雖然只是輔佐朱元璋這朵大紅花的綠葉,卻並不妨礙他們的英名在史冊上閃閃發光!
可惜這些開國功臣大多結局不好,許多都被朱元璋找藉口給殺了。甚至包括徐達、劉伯溫這樣的大功臣在內,民間也傳說是死於朱元璋之手。儘管朱元璋的大開殺戒很值得懷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腦的人們都偏向於這樣認為,他們懶得動腦子去質疑,所以他們樂於全盤接受清朝的結論。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因為清代修《明史》貓膩多多,包括《大明英烈傳》這樣的歷史小說也被大肆篡改了,還有那所謂的「火燒慶功樓」的故事,大抵也系滿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誰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將誰不憎恨屠殺功臣的君主?滿清太清楚這一點了,為了讓天下所有的漢人都忘懷明朝乃至厭惡明朝,滿清的皇帝乃下定決心要把朱元璋這個千古罕見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見的暴君。顯然,要實現這個目的並不難,清朝的統治者們只需把朱元璋屠殺人數的數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貪官污吏的死劃拉到無過受死的功臣裡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編造一些所謂的民間傳說就行了。
於是乎,被蒙蔽了的清朝的順民們大多都因為朱元璋很殘暴之類的宣傳而發自內心地棄明服清了。看起來,滿清統治者的目的差不多達到了。當然,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則,反清複明的鬥爭怎麼會長久地貫穿於有清一代乃至從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這一方面,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貪官污吏的這麼一位嚴厲而偉大的皇帝,則很可能就此成為了這一陰謀的殘酷獻祭和犧牲,乃至被改寫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一個皇帝。我想,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二、大明朝開國功臣之死

朱元璋到底殘暴不殘暴?明初各主要開國功臣之死到底冤不冤?為了解答這樣的質問,我們似乎有必要在事實層面上就此作些探究,乃至作些相應的推理和評判。

4、徐達到底是病死的還是吃蒸鵝死的?
先說徐達之死。民間傳說徐達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賜了一隻蒸鵝給他吃,徐達吃後,沒幾天就死了。這樣的徐達之死,我以為是不可信的。首先,這是野史傳說,本就不足為信。其次,長背疽的人吃蒸鵝就一定會死嗎?我不懂中醫,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請一位中醫高手來解答這個問題?我相信,我們的中醫會用科學來否定這一說法的。再次,有關徐達之死的另一說法——徐達因長年征戰,奔波勞頓以致積勞成疾,於1384年54歲時病逝於南京。史書記載說:徐達死時,朱元璋傷心欲絕,輟朝祭奠深致哀悼,並列徐達為開國武將中之第一功臣,譽之為「萬里長城」。不知怎麼的,也許是因為徐達的中正和謙謹,也許是因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賴,我總以為這後一種說法應該更為可信,而且動徐達如動國家之基礎,朱元璋還不至於這麼糊塗。

5、劉伯溫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關於劉伯溫之死,史書記載說:劉伯溫病重後,因為接受了胡惟庸派來的醫生的治療,然後就死了。而人們通常都懷疑劉伯溫其實是死於朱元璋之手。但我以為,他其實就是死於胡惟庸的暗算——當時擔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劉伯溫,因此指使人向朱元璋進讒言陷害劉伯溫,朱元璋自然很生氣,乃奪了劉伯穩的爵位。在胡惟庸勢力的壓制下,心情鬱悶的劉伯溫終於病了。然後就發生了胡惟庸派醫生來為之看病然後劉伯溫病逝的事,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來,即使朱元璋日後真是想大殺功臣以固皇權,當時的他也是絕沒有殺死劉伯溫的想法的。一來那時剛建國七年,身體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殺功臣也不用這麼早就動手;二來年紀比朱元璋大17歲的高級軍師劉伯溫在朝中也遠沒有淮西集團勢力大,對朱元璋遠構不成威脅;第三,我以為朱元璋當時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之間搞權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長退休之後曾經邀請劉伯溫出任丞相,可劉伯溫一再地謝絕了——也許他不想介入到朝廷派系鬥爭的漩渦中去,也許他忌憚於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劉伯溫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強,他轉而向劉伯溫諮詢包括胡惟庸在內的丞相人選。劉伯溫的回答是,這幾個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終還是任用胡惟庸擔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謀劃。可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膽大妄為地害死了劉伯溫(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劉伯溫確實是死於疾病)。總之,我以為劉伯溫這樣的在朝廷中處於相對弱勢的開國功臣絕非為朱元璋所殺。

6、廖永忠死得冤不冤枉?
除以上兩個相仿的案例外,也還有別的類型的案例值得我們探討的。比如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殺死的廖永忠,人們認為他真正的死因乃在於是他當初執行了謀殺小明王的任務。
在我看來,這個事情要看怎麼說了。在皇權至大至威的封建社會,臣子私穿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論起罪來,恐怕至少或大體都是要判斬立決的,按明朝的法律來論自然也不例外。否則,那就要考慮《大明律》之類還執行不執行了。
而朱元璋執法的嚴格又是今天和當時的人們都很知道的,這是一位古今中外都少見的六親不認的嚴格執法者——朱元璋連至親戚犯法都絕不寬恕,例如:開國功臣、親侄子朱文正違法亂紀,乃按律囚禁;駙馬爺走私撈錢,被發現後,也被按律處死。
如此說來,則廖永忠的死其實就並不冤了——朱元璋對廖的處置並沒有超過法律的規定。
但若把廖永忠之死聯繫到小明王之死(如果小明王確係死於朱元璋的陰謀)來理解的話,則說朱元璋藉故殺功臣也未嘗不可。
之外也還要順帶說說,無論小明王的死因是什麼,朱元璋的江山卻始終都是靠自己打下來的——雖從郭子興統軍時起朱元璋就是小明王、劉福通名義上的部下,但實質上雙方其實只是一種農民起義軍之間的同盟關係。亂世間,群雄逐鹿,哪一方不都是旨在為自己打天下嗎?當小明王的力量損失殆盡了,朱元璋出於道義把小明王救出並供奉了幾年,當天下將定時,任何人處在朱元璋的位置上,難道誰還真的會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不太相干的他人嗎?

7、其他開國功臣的結局
明朝開國,文臣武將可謂若群星燦爛。但這些人中,有許多在連年的戰爭中犧牲了,也有不少是在戰爭年代或建國後的和平年代中因病而死或正常老歿了,還有一些,則有因犯法而死的,有因涉嫌謀反事而死或因此連坐而死的,等等。考察這些人的死亡原因,或許有助於我們瞭解朱元璋在怎樣對待功臣這一問題上的態度。
下面姑且羅列明朝部分骨幹功臣之死以供參考。
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
李文忠——建國後病死。
朱文正——因違法被囚禁,病死於監獄。
鄧愈——建國前病死。
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
朱亮祖——建國後犯法而死。
周德興——以兒子亂法連坐而死。
傅友德——因請賞田被朱元璋賜死。
馮國用——死於軍中。
馮勝——坐藍玉案賜死。
沐英——世代鎮守雲南。
康茂才——病死軍中。
郭英——老病而終。
葉琛——被叛軍捕獲,不屈而死。
章溢——病死。
……
考察以上功臣的結局,一般認為傅友德、馮勝兩人是朱元璋為了讓皇孫的帝位不受任何可能的威脅而找藉口處死的。如果清修《明史》沒有在這兩人的問題上做手腳,則這兩位功臣就確實是被冤枉了。果然如此的話,則我們可以說,朱元璋找藉口殺功臣並非全屬編造,而是確有其事的。


三、胡藍大案是不是冤獄?

8、胡藍大案的複雜性
真正使朱元璋得殺功臣惡名的主要是發生於1380年的「胡惟庸謀反案」和發生於1393年的「藍玉黨案」,史書記載說朱元璋借這兩件大案以「連坐」之法各屠殺了3萬人和1.5萬人——這兩個很大的數字有值得懷疑的理由,因為清修《明史》時對明代歷史有多種篡改。倘若這樣的數字並非篡改而得,而是歷史的真實,那就確乎更值得後世來探討之。
怎麼說呢,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謀反、結黨通常是皇帝忌恨極大的罪行,懲處起來通常是無所不用其極,包括酷刑、連坐在內。所以,這兩個案子的關鍵在於,胡惟庸和藍玉是否真的被冤枉了,而不在於殺了多少人。如果這兩位沒有被冤枉,那就不能說朱元璋是藉故大殺功臣。如果胡、藍都被冤枉了,那朱元璋就理所當然應當背這個屠殺功臣的惡名。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第一,即使在今天看來,胡、藍這兩位都確乎是有謀反或驕橫違法的問題的;第二,在後人看來,朱元璋當年也確有借此砍去丞相這一機構以集權於皇帝的意思;第三,清代修撰《明史》時還曾對明代的史書和史實大肆篡改和銷毀的行為。以上三點混合在一起,的確構成了今人意欲洞悉這兩個大案之真實詳細的很大障礙和困難。
但我們姑且還是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案件罷。

9、「胡惟庸謀反案」:胡惟庸該不該殺?
胡惟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先後擔任元帥府奏差、知縣、通判等多種低、中級官職,在開國功臣中幾乎排不上號。也就是說,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胡惟庸的建樹非常小,乃至是因為追隨了朱元璋,他才在亂世中混了口飯吃也不一定。總之,要把胡惟庸列為開國功臣恐怕都有點勉強吧?
應該說,胡惟庸的發跡主要是在建國以後。洪武三年(1370年),胡被任命為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又被任命為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甚至當上了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並未立有大功,但因為是李善長的親信,同時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所以陞官很快,可謂是權力平衡鬥爭中的受益者。
最初只是朱元璋帳下文書的淮西人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提拔上來委以重任,其實只是朱元璋想利用來制衡朝廷中權勢最大的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一顆棋子,可是胡惟庸在當上宰相的頭幾年裡,一方面既得朱元璋寵信,另一方面又緊緊倚靠著李善長,這使得朱元璋很不舒服,而胡惟庸本身的問題又那麼多——胡惟庸眼見自己權勢日大,就日益地驕橫跋扈起來,比如專權擅決、受賄營私,比如結黨自固、試圖謀反以及勾結日本、蒙古,等等——所以朱元璋乾脆就把他這一支野心勃勃且日益壯大的力量徹底給廢了。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為子孫計,為社稷履的朱元璋又乾脆那李善長這棵盤根錯節的大樹給拔除了。至此,朱元璋終於決定把在內心深處萌動已久的廢除宰相職位的想法付諸實施。
胡惟庸的這些罪名確實不確實?以謀反罪判處他到底冤枉不冤枉?有關這一點,我以為即使排除掉當中朱元璋要廢除丞相這一機構的意圖,也應該是不冤枉的吧。在胡惟庸謀反這一案件中,如果史書記載的數位竟然沒有錯,那朱元璋的連坐之殺也確有牽涉太廣之嫌。
像連坐這樣的刑法,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當然是很不合情理的,但在古代的中國,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包括唐宋在內沒有不實行此法的(包括各種酷刑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也就不該拿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和謾罵朱元璋對所謂謀反之人的所謂連坐了。所幸的是,人類已經走進了文明程度已然較高的現代社會,今天的世界上,酷刑和連坐早已被各國廢除。

10、「藍玉黨案」:藍玉該不該殺?
藍玉,開平王常遇春內弟,初期在常遇春帳下聽令,有勇有謀,屢立軍功,在明初眾多的開國功臣中屬於後期之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領軍三十萬征討雲南,藍玉被命為二把手,沐英為三把手,結果大勝,藍玉得以封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命藍玉為大將軍統兵十五萬討伐蒙古,藍玉率軍直打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大敗蒙古軍隊,蒙古人從此陷入內亂。藍玉以此被封涼國公。
藍玉軍功確實很大,但他卻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問題多多,如侵佔民田,蓄養莊奴假子達數千人之多,北征時侵佔了許多戰利品如珍寶之類。此外,藍玉還對太子朱標表達了對朱棣的擔心,結果得罪了朱棣。朱棣後來在朱元璋面前說藍玉的壞話,使得朱元璋對藍玉很是不滿。後來錦衣衛又報告說藍玉企圖謀反……
藍玉到底該不該殺?即使不算所謂的謀反這一條罪,按法律嚴格追究起藍玉的各種違法行為來,想必他也是離死罪不遠了。但藍玉畢竟是軍功赫赫的大將,殺之對明朝實在是個較大的損失。這就要看朱元璋做什麼樣的抉擇了。結果呢,朱元璋的決定是殺之。
藍玉的死顯然使明朝喪失了一員智勇雙全的猛將。如果明朝打算把蒙古人佔據的地盤收為疆土,則朱元璋晚年時還活著的藍玉、傅友德、馮勝幾位自然是最好的拓土大將,可惜朱元璋對只適合放牧不適合耕種的荒涼漠北不感興趣,所以藍玉的價值也就沒有了大用。如此,在年事已高的朱元璋眼裡,心腹手下眾多的藍玉就成了皇權的一大威脅。太子朱標死後,鑒於皇太孫文弱,朱元璋更感到了這種威脅之大。再加上藍玉言行本就多有不端,錦衣衛又密告藍玉要謀反,朱元璋就索性把他一鍋端了。
這個案件是否冤枉了?殺人是否真的殺得太多了?歷來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的看法是傾向於認為總體上並不算冤枉。

11、封建社會的弊端所在
朱元璋想永葆自家的江山,想建設一個法制厲行的美好社會,他不能允許自己開創的國家混亂污穢,他想規避掉自己死後天下複又大亂的任何一點風險,所以他屢出鐵碗重拳——他有錯嗎?按他的理念和思路來說,他沒有錯。
而各大功臣呢?都是血火裡衝殺出來的好漢,吃過苦,揮過汗,流過血,坐了江山後想過得舒服一點,享受一點,所以不免放縱一些、恣肆一些——這雖然可以理解,但前提是遵紀守法,嚴格要求自己。
可因為帝王永固江山的防範意識,難免會有若干有過或無過的功臣死得可能比較冤……那麼,後人又該怎麼評說這一切?
其實,這類問題說到底,癥結勢必還是要歸結到制度問題上來。封建社會的制度弊端在封建社會恐怕是任何帝王也解決不了的,人類惟有不斷地邁進更文明、更民主、更開明的社會形態,才能從根子上來克服這些弊病吧。

總之,綜上所述,我以為朱元璋沒有原則、隨心所欲地屠殺功臣的說法在總體上是很值得深入探討和質疑的,乃至也是有可能完全推翻或部分推翻的。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7-7 16:10:42 |只看該作者
明朝開國諸將享善終的冷湯和外還有
武定候郭英-永樂元年67歲善終
安襄候仇成-武21年病終,贈皖國公
西平候沐英-洪武25年病卒於鎮,追封黔寧王
鳳翔候張龍-武30年老病卒
另外長興候耿炳文以守城長,朱元璋留下他輔助孫子,靖難後永樂元年在家上吊自殺,69歲,帳不能算在朱重八身上。
不回應畜牲與莠民
莠民不知道自己無知
畜牲不承認自已無知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0-7-8 13:46:41 |只看該作者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慎思慎思~

天使長(十級)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0-7-26 19:35:23 |只看該作者

明朝「藍玉案」之謎

一場精心準備的大肆殺戮

藍玉案,或稱「藍黨之獄」,爆發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藍玉也是定遠人,本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當兵,臨敵勇敢,所向披靡,積功至大都督府僉事。後來,他又先後跟隨中山王徐達征討北元殘部,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雲南。由於屢立戰功,藍玉被封為永昌侯,而且其女被冊封為蜀王妃。藍玉最著名的軍功,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作為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將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作為大將軍出塞,征討北 元嗣君脫古思帖木兒,一直打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大勝而還,藍玉因此以軍功而晉陞為涼國公,他是繼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之後的明軍重要將領。

但是,藍玉因立有軍功和受朱元璋的寵愛,漸漸驕傲恣肆,曾經縱容家奴侵佔民田。御史對其家奴的不法行為進行質問,他就驅逐御史。藍玉帶兵北征回還,夜半來到喜峰關城下,要求開門,關吏限於制度沒有及時開門,他就毀關而入。後來,又有人告發他,說他私自佔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在軍中,他為所欲為,擅自升降將校。參加西征後,他被升為太傅,而與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他對此大為不滿,整日滿腹牢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揭發藍玉謀反。經審訊,說是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皇田時起事。朱元璋當然不能容忍謀反之事,於是,藍玉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朱元璋親手寫詔佈告天下,並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朱元璋在詔書中說:「藍賊為亂,謀洩,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殺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朱元璋似乎還覺得自己已經很寬容了。然而,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經這一次殺戮之後,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這時候,朱元璋還說什麼「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很明顯這完全是一句騙人的話,因為此時已經無人可追問了。

如此眾多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為什麼會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呢?顯然,他們沒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對的準備,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反謀。與之相反,朱元璋卻早為這次殺戮做了精心準備。

雖然朱元璋對權臣的防範由來已久,但藍玉案爆發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導火線。藍玉案爆發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 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死了。皇位繼承人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他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死,命也!」不禁大哭,這時他已經六十五歲了。

按嫡長子繼承製,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長子接任,而朱標的長子早已夭折,這時排行老大的允炆才十五歲。朱元璋誅殺權臣,本來想要為子孫剷除後患,當年,朱元璋曾對朱標明確表示,剷除權臣如同除掉荊杖上的棘刺,是為了便於掌握,但是他沒想到太子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則記載說,當初馬皇后去世以後,朱元璋一直處於鬱鬱不樂的狀態,戮殺大臣的行為也更加恣意。有一次,太子朱標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了以後不說話,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乾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太子跪下來給朱元璋磕頭,但心裏不同意朱元璋的觀點,低頭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他這是什麼意思呢?他這是表明,父親您似乎不是堯舜那樣的 明君,否則哪來那麼多亂臣賊子?你想,朱元璋聽了這話能不生氣嗎,老皇帝氣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過去,要砸太子,太子嚇得趕忙逃走。

朱元璋把一切都設計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沒設計到或者說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標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把荊棘上的刺磨得再乾淨,一旦後繼乏人,操杖之人不在了,那該怎麼辦?朱標生性敦厚仁柔,他死後,他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孫朱允炆則更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將難於駕馭,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將來怎麼能保證坐穩皇位?

雖然老將都已經被殺光了,但新起的藍玉等人能征善戰,強悍桀驁,不能不令人擔心。因此,為了孫子朱允炆,為了防備不測,對藍玉這樣的強臣,反得殺,不反也得殺。藍玉等人的引頸就戮,恰恰說明是朱元璋採取了先發制人的行動。

朱元璋不僅先發制人,說話還不算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八月二十二日,他推翻了不再追究胡黨的承諾,再次借胡惟庸案誅殺了靖寧侯葉升。葉升是藍玉的姻親,殺葉升就是揭開了藍玉案的序幕。這時,藍玉尚遠在征討西番的前線,死心塌地為朱元璋征戰的他對即將臨頭的大禍毫無覺察。如果他稍有異心,在姻親葉升被殺後也不會老老實實地回來。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說:「藍涼公非反也。虎將粗暴,不善為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疑網,積疑不解,釁成鐘室。」他這話的意思是,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將領,驕傲跋扈,不善於討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於招致殺身之禍。

藍玉死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藉口殺了宋國公馮勝,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這樣,終洪武一朝,在明初開國功臣中,身為公侯而得以倖存的人僅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

胡藍之獄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農民、一個遊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寶座,要實現絕對集權,並欲使之傳之久遠,表現出了怎樣的殘忍,而他的殘忍又讓多少人斷送性命、付出鮮血!古人評論當年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時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為較漢高祖劉邦實在是遠遠過之矣。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這樣評價「胡藍之獄」:漢高謀殺功臣固屬殘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韓、彭,至於英布,則因其反而誅之。盧綰、韓王信,亦以謀反有端而後征討。其餘蕭、曹、繹、灌等,方且倚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嘗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未有!

他又拿歷史上的其他例子做了比較——漢光武帝、唐太宗定天下時,他們自己還很年輕,正處壯年,等到他們老的時候,諸功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了。宋太祖做皇帝的時候年紀雖然不小了,但是他有個能幹的弟弟,他這個弟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有這個弟弟駕馭諸臣,這些功臣因此都得以保全。至於明太祖,他起事雖早,但是到天下大定時則年已六十有餘了。懿文太子朱標仁柔,等他死後,其子朱允炆就更孱弱,朱元璋於是不得不為身後之事而做準備了。因此,他兩興大獄,將諸功臣一網打盡,由此可推見其心跡。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發之時,同誅者不過陳寧、塗節數人。而到朱元璋興胡黨之獄時,則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這時候距惟庸死已十餘年。後世史家每每論及此處,就會反諷:豈有首逆已死,同謀之人十餘年始敗露者?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借題發揮,陰使獄詞牽連到所有的人,以實現他的草禽之計,趙翼的評價是很有見地的。

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是為了強化專制皇權,維持朱家皇朝的長治久安。但在當時,明朝剛剛建立,中央集權的加強可以說保證了統一戰爭的完成,有利於抵禦外敵,有利於保證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朱元璋的極端專制和野蠻殺戮,將民主精神扼殺淨盡,給後世留下了惡劣的先例,導致中國再次陷入長期專制統治的深淵,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3 06:4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